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硅
硅碳负极
碳包覆
单壁碳纳米管
石墨烯
摘要:
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等诸多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动工具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升已成为目前LIBs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硅基负极因具有极高的理论容量(4200 m Ah/g,Li15Si4),可有效提升LIBs的能量密度,但硅负极在储锂过程中高达300%的体积变化会引发材料颗粒的粉化、破碎及活性物质涂层脱离集流体,最终导致了循环性能的快速衰减,此外,硅负极较差的导电性不利于获得高倍率性能,这些问题阻碍了硅负极的商业化应用。对硅负极进行碳包覆以缓冲其储锂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并提升材料的导电性能,可有效提升其电化学性能,因此,制备硅碳(Si/C)复合材料是改善硅负极性能的有效途径。本论文采用纳米Si作为活性材料,借助酚醛树脂(PF)基硬碳包覆层以缓冲Si的体积膨胀,通过掺入高导电的一维碳纳米管或二维石墨烯碳材料构建发达的电子/离子传输网络以实现快速的荷质传输,以制得到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和优异倍率性能的硅基负极材料。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采用高速搅拌液相混合法,通过将纳米Si、PF和超低含量的单壁碳纳米管(SWCNT,使用量为0.05 wt.%)在超高搅拌速度(3000 rpm)下均匀混合,并通过进一步的碳化制备了3000-Si/SWCNT/C-5复合材料(3000-SSC-5)。该材料中,PF基硬碳包覆层可有效缓冲Si的体积膨胀并避免Si与电解液直接接触以减少界面副反应的发生,从而可有效提升循环性能。另一方面,SWCNT构建的导电网络不仅显著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还能缓解储锂循环时产生的内应力并维持良好的导电接触,因而有效提升了循环性能与倍率性能。所制备的3000-SSC-5复合材料在0.5A g-1的电流密度下具有1164 m Ah g-1的可逆比容量,经过250次循环后具有884 m Ah g-1的可逆比容量,其容量保持率为75.9%,展现了稳定的循环性能。在0.1 A g-1的小电流密度下具有1497 m Ah g-1的可逆比容量,增大至4 A g-1后仍具有1114 m Ah g-1的可逆比容量,当电流密度降至0.1A g-1后可逆比容量恢复至1320 m Ah g-1,容量保恢复率为88.2%,展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
(2)在纳米Si与PF的液相混合中,分别引入超低含量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氧化石墨烯(GO)及rGO-GO的混合物,分别制备了三种Si/C复合材料(Si/rGO/C、Si/GO/C和Si/rGO/GO/C),研究了rGO及GO的添加对Si/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GO因其优异的导电性,可显著提升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GO表面因具有丰富的含氧基团,可在高温碳化时可与PF基硬炭及Si之间原位形成化学键合,获得高界面结合稳定性,从而有效缓冲Si的体积变化并保持材料结构完整性,对复合材料的长循环性能提升更为显著;rGO-GO混合添加可使复合材料兼具长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所制备的Si/rGO/GO/C-60(STC-60)复合材料在0.5 A g-1下具有1109 m Ah g-1的可逆比容量,循环100圈后具有886 m Ah g-1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79.9%,展现了良好的循环性能。在0.1 A g-1的小电流密度下具有1453 m Ah g-1的可逆比容量,增大至4 A g-1后仍具有1132 m Ah g-1的可逆比容量,当电流密度降至0.1 A g-1后可逆比容量恢复至1327 m Ah g-1,容量恢复率为91.3%,展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
(3)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行了3000-SSC-5复合材料的公斤级试制,并将其用于18650全电池,评价其在全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在60 L纳米砂磨机、60 L双行星搅拌机、双锥回转干燥机、颚破机、气流粉碎机和箱式炉等大型设备上成功实现了3000-SSC-5复合材料的公斤级制备,验证了其规模化放大制备的潜力。使用该复合材料作为负极、商业化NCM811为正极,所组装的18650全电池化成后容量为3363 m Ah,在0.5C循环1000圈后容量保持有2769 m Ah,容量保持率高达82.3%。在3 C高倍率下的容量为2477 m Ah,恢复至0.2 C后容量回升至3347 m Ah(恢复率为99.5%),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良好的倍率性能,验证了其作为高性能LIBs负极材料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