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氨硼烷
铜基催化剂
非贵金属
石墨烯
水解释氢
摘要:
氢气是一种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的绿色新型能源,氢气的安全存储与运输是发展氢能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氨硼烷(AB,NH3BH3)由于分子质量低、含氢量(19.6 wt%)高等优点,成为一种理想的化学储氢材料。但AB水解动力学性能较差,使用催化剂才能实现快速大量放氢。贵金属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但高成本、低储量限制了他们的广泛应用,目前廉价高效的催化剂研究主要集中在Fe、Co、Ni等,对于Cu催化剂的研究较少,从目前报道文献看,Cu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还很低,而且还存在Cu合金纳米粒子易团聚及稳定性差等问题。所以本文选用Cu为主要活性金属,通过引入其他非贵金属Ni、Co元素,合成了Cu Ni和CuCo二元纳米粒子催化剂。进而对比了采用不同载体(GO、Al-MCM-41、NS-BN、SBA-15)时的催化效果,并在载体优化的情况下,在室温条件下通过一步共还原法制得了CuCo/RGO、CuCo Mo/RGO纳米复合材料,并探讨了不同碱性浓度以及其他不同过渡金属(Cr、W)掺杂对催化剂制氢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多种表征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详细表征,并分析了其对催化性能的内在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一步共还原法,引入Ni、Co元素快速合成了Cu Ni和CuCo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AB水解释氢。通过调控金属摩尔比发现Cu0.4Ni0.6和Cu0.6Co0.4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TOF值为1.88和9.73 mol(H2)·mol(metal)-1·min-1,活化能为41.96和39.8 k J/mol。催化活性的提高归因于金属之间的协同作用。与Cu纳米粒子(20.27 nm)相比,引入Ni和Co之后使纳米粒子的平均颗粒尺寸降低到8.3和7.5 nm,说明双金属催化剂可以减小纳米粒子尺寸,使催化剂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2)通过引入高比表面积载体,比较了不同载体负载CuCo纳米粒子催化剂催化AB的水解性能,发现CuCo/RGO纳米复合催化剂催化活性最高。改变金属间的摩尔比,当Cu/Co的比例为6:4时,Cu0.6Co0.4/RG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佳,TOF值达41.64 mol(H2)·mol(metal)-1·min-1。此外,研究了不同碱性浓度下Cu0.6Co0.4/RG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当Na OH的浓度为1 M时,催化剂催化氨硼烷释氢速率最快,TOF值为63.13 mol(H2)·mol(metal)-1·min-1,活化能为34.62 k J/mol,并且在循环使用5次之后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碱的加入可以中和催化过程中产生的硼酸根离子,使催化剂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提高催化活性。(3)采用原位还原法,在碱性条件下,用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通过掺杂少量的Mo(Cr,W),在室温下一步合成Mo(Cr,W)掺杂CuCo/RGO复合催化剂,并对各催化剂催化氨硼烷水解制氢的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其催化活性顺序为Mo>W>Cr,通过改变Mo的掺杂量,发现(Cu0.6Co0.4)0.9Mo0.1/RGO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能在40s内使氨硼烷释放100%的氢气,其TOF值达到93.28mol(H2)·mol(metal)-1·min-1,活化能为30.58 k J/mol,并且循环5次之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活性的提高归因于Cu、Co、Mo之间的电子协同效应以及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