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3D打印
石墨烯
电化学储能
柔性电池
可穿戴电池
锂硫电池
锌离子电池
摘要:
近年来,多功能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兴起刺激了市场对灵活可靠的储能设备的高需求。电极制造、修饰和装配三个基本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源存储设备的电化学行为。同时,逐渐成熟的3D打印技术被认为是制造电化学储能装置的革命性和极具吸引力的工艺过程。与传统制造方法相比,3D打印在几何形状设计和快速原型制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高表面积的复杂3D结构。精心设计的3D打印电极提供了极好的电极厚度可控性,从而可灵活调节活性材料负载量。3D打印技术能够在小面积区域内制造高纵横比结构,从而促进离子/电子通过厚电极快速扩散。这不仅在电化学储能中表现出更好的性能,还能满足市场对定制化、灵活性和设计复杂性的高要求。然而,在可打印的电极浆料配方、高性能的电极材料和器件设计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本工作以3D打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具有功能化的3D打印高性能储能器件为目标,从3D打印设备的设计与组装入手,结合材料的功能化改性,以石墨烯、铜粉、二氧化锰、氧化硅等电极材料制备了一系列3D打印电极,实现了3D打印功能化电池的制备。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3D打印电池制造设备的设计与组装
该3D打印机采用低成本高精度的开发方案,以直线导轨为运动平台,提高了整体刚度和精度,并且比直线轴承更平滑,在不影响打印质量的情况下可缩短打印时间;以步进电机为驱动方式,在提供大扭矩的同时兼顾了运动精度;以Core XY为运动机构,有效减轻了振动,结构简化以实现更大的打印体积(空间利用率高),提高了工作效率。该3D打印装备的部件和结构设计为模块化,后期维护简单,成本低。同时,该装备具有可拓展性,可快速拓展为激光雕刻,桌面CNC设备。该装备为后续的电池电极相关加工制造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实验室其他非标准实验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2)高载硫量锂硫电池的3D打印及其电化学性能
使用3D打印设计并制造了基于直接书写和熔融沉积的3D锂硫电池手环。3D打印的书写浆料为具有优异粘弹性的石墨烯/苯酚甲醛(PF)树脂浆料,其中酚醛树脂的添加使打印的正极骨架在固化后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同时,利用经典的Si O模板法制备用于储存硫的多孔微观结构。通过3D打印方法制备的3D打印正极具有约10.2 mg cm的超高活性材料负载量(电解液用量为202μL),初始容量为967.9 m Ah g,硫利用率为57.8%,在0.2 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仍具有505.4 m Ah g容量。此外,通过熔融沉积3D打印技术打印制备了电池壳。结合两种3D打印方法设计并制造了3D Li-S手环电池。电池成功点亮LED灯珠,验证其正常工作。上述研究表明先进的3D打印技术具有环保、低成本和可扩展性,可以为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同时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构建了一系列代表锂硫电池碳酸盐电解质系统的分子动力学(MD)模型。计算并讨论了锂离子和LiS的第一溶剂化壳的详细组成、离子的配位数和电解质的扩散系数。因此,该模拟将有效预测复杂电解质中的溶剂化结构和传输过程的性质,为优化当前的锂硫电池电解液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3)基于高性能锂金属负极全电池的3D打印及其电化学性能
使用具有适当粘度的铜粉浆料通过3D打印形成网格结构,制备了锂金属电池的高性能3D负极集流体。3D铜网在小体积内具有高纵横比结构,提供更多的电活性位点并将沉积的锂金属分布在内部,同时使电场分布更均匀,有效控制电流密度。结合计算机模拟,进行了实验研究,证实3D打印骨架可以在低电流密度下诱导电极内部的枝晶生长。3D铜网的开放结构可以有效降低死锂的发生,提高库仑效率和电池循环寿命。并且可以通过提供结构支撑来缓解锂金属负极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提高电池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3D铜网在提高锂金属负极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实现了50 m A cm的超高电流密度的安全充放电,这超过了大多数报道的研究。此外,采用3D打印高负载硫正极组装了具有代表性的3D全打印锂硫电池,可以轻松点亮51个LED指示灯。表明3D打印的铜网负极集流体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特点,并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4)准固态凝胶锌离子电池的3D打印及其电化学性能
使用3D打印设计并制造了基于直接浆料书写的3D柔性准固态锌离子电池。将具有优异导电性的导电银浆打印在PET基底薄膜上用作柔性电池的导电集流体。同时,利用水热法制备了碳包覆Mn O纳米棒作为正极材料。采用商用锌粉为负极。将正负极材料配制为具有优异粘弹性的浆料,通过3D打印方法打印在集流体上,干燥后再将PVA凝胶电解质打印在PET基底上得到3D全打印柔性准固态锌离子电池。制备的3D打印锌离子电池具有267.3 m Ah g的初始容量,在0.2A 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仍保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