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多层石墨烯
双转角多层石墨烯
平带
堆叠序
层间反铁磁态
半金属
摘要:
电子间库仑相互作用引起的关联效应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核心问题。石墨烯系统由于其自身结构简单,能带可调控性强,特别是随着转角石墨烯体系的成功制备,已经逐渐成为了研究关联效应的一个重要系统。要在石墨烯体系中观测到显著的关联现象,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其费米面附近的电子态密度。目前,已经在两类费米面附近具有较大态密度的石墨烯体系,多层石墨烯体系和转角石墨烯体系中成功的观测到了相互作用导致的关联态。本论文主要围绕这两个体系的最新实验进展,聚焦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在转角石墨烯方面,最近的一个重要实验进展是在双转角三层石墨烯中观测到了莫尔平带导致的非常规超导态,这是除了转角双层石墨烯之外第二个确定存在超导的莫尔异质结结构。双转角三层石墨烯的成功制备引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理论问题:和转角石墨烯(单转)类似,如果将双转角三层石墨烯中的单层石墨烯换成双层石墨烯(全部或部分),能够得到多少不同的莫尔异质结结构?这些不同的结构各自有什么样的特殊能带结构?哪些会有较强的关联效应?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各种由单层、双层石墨烯构成的双转角多层石墨烯结构,基于连续模型计算了这些构型的能带和拓扑性质。我们发现,这一类双转角多层石墨烯可以根据两个转角的相对旋转方向(交替或顺序旋转型)和中间的范德瓦尔斯层(单层或双层石墨烯)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能带结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中间层为单层的交替旋转型双转角多层石墨烯与已知的双转角三层石墨烯类似,在魔角1.54°处不仅有一对完美平带,还存在一对线性或抛物线型色散能带。中间层为双层的顺序旋转型双转角多层石墨烯在转角小于魔角1.70°时,在费米面附近有两个孤立的窄带,带宽小于5 meV。同时,本文还研究了电场对系统的影响以及莫尔能带的拓扑性质。最终,筛选出了两类双转角多层石墨烯:(i)中间层为单层的交替旋转型;(ii)中间层为双层的顺序旋转型。我们预期在这两类构型中会有显著的关联和拓扑效应。
(2)在多层石墨烯方面,有两个比较值得关注的最新实验进展:一个是在Bernal堆叠多层石墨烯上观测到了具有能隙(或赝能隙)的关联基态;另一个是在Bernal堆叠双层石墨烯中观测到了自旋极化超导态。目前,在Bernal堆叠多层石墨烯中观测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关联基态还没有达成共识,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非常少。本文利用Hubbard模型和自洽平均场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Bernal堆叠多层石墨烯中的层间反铁磁基态。计算结果表明在这一体系中确实可以存在稳定的层间反铁磁基态。特别重要的是,当施加电场和适当掺杂时,能够将Bernal堆叠多层石墨烯中的层间反铁磁态诱导成一个铁磁的关联半金属态。由于偶数层和奇数层的Bernal堆叠多层石墨烯能带结构不同,关联基态存在非常明显的奇数-偶数效应。本文分别选取四层和三层石墨烯作为偶数层和奇数层Bernal堆叠多层石墨烯的典型例子,对这两个体系做了系统计算。在Bernal堆叠四层石墨烯中,当外电场超过一个临界值时,导带的自旋极化和净磁矩会发生反转现象。在Bernal堆叠三层石墨烯中,即使在零电场情况下,两个自旋的能带也是不简并的,这和通常的反铁磁态完全不同。我们的工作表明,Bernal堆叠四层石墨烯应该是检测Bernal堆叠多层石墨烯系统中关联半金属相的理想平台,而这一关联半金属态可以作为层间反铁磁态存在的一个直接证据,期待后续实验能够验证该理论预测。
(3)多层石墨烯和双转角石墨烯中能够出现显著的关联效应,主要原因在于其费米面附近的平带结构。最后,本论文从几个最简单的平带晶格出发(例如,Lieb晶格,Kagome晶格),研究了一个平带材料上存在的很普遍的问题:晶格中的平带对于晶格畸变是否稳定(Peierls相变是否会破坏平带)。我们发现,晶格畸变对平带系统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i)Peierls相变不破坏平带。例如,在一维和二维的Lieb晶格中,Peierls不稳定性完全不影响Lieb晶格中的平带,发生变化的是其他色散能带。这一类的平带晶格还有Rhombic晶格。(ii)Peierls相变破坏平带。发生晶格畸变后,平带随之变弯曲。特别有趣的是,在平带不受Peierls相变影响的情况中,其平带所对应的电声子耦合总是为零。
本文的理论研究为相关体系下一步的实验工作指出了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理论预测,我们预期本文中的理论预测能够很快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