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墨烯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
范德华异质结
电荷转移
界面激子
摘要:
由石墨烯(graphene)和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构建的范德华异质结构可不受晶格匹配和原子互扩散条件的限制,因石墨烯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和导电性,TMDs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具有高吸收系数,石墨烯-TMDs(Gr-TMDs)异质结兼具二者的优势,在光电器件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尽管近年来已经对Gr-TMDs异质结的光电响应进行了一定地研究,但关于动态电荷转移和随后弛豫过程的基本问题仍存在争议。作为TMDs家族的典型代表,MoS2具有强的光-物质相互作用和较大的带隙能量,对石墨烯-MoS2(Gr-MoS2)异质结的界面光载流子动力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其他Gr-TMDs异质结的光激发瞬态响应,也为进一步设计和优化基于二维材料的光电子器件提供了思路。本文综合了多种超快光谱学手段,系统地研究了Gr-MoS2异质结在不同堆叠顺序、不同激发光能量下的界面非平衡态动力学过程;包括载流子运输性质、电子/空穴转移的鉴定、界面激子形成和弛豫的动力学、以及对电荷转移数量的评估,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时间分辨的太赫兹光谱和瞬态吸收光谱,研究Gr/MoS2异质结在MoS2的A-激子能量以下(非共振)激发时的载流子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非共振激发时,光-热离子发射主导了界面电荷转移过程,石墨烯中的热化电子可以在0.5 ps的时间尺度内越过界面能垒并注入到MoS2层,随后MoS2导带的电子与石墨烯价带的空穴形成寿命约为18 ps的界面激子。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得到Gr/MoS2的太赫兹复电导率,并结合Drude-Smith模型拟合,提出了基于石墨烯载流子热化和光门控效应的新模型来评估转移的载流子数目。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并非所有高于能垒的热电子都转移到MoS2中,由于电荷之间的库仑拖拽效应,导致界面能垒上方的部分热电子返回到石墨烯层。该工作为Gr-TMDs异质结中的界面电荷转移和界面激子行为提供了实质性证据,也为其相关器件的设计开辟了新的途径。(2)在前面研究工作基础上,当激发光子能量与A-激子共振时(共振激发),结合太赫兹光谱和瞬态吸收光谱,对Gr/MoS2异质结的电荷转移及其弛豫动力学进一步探索。时间分辨的太赫兹光谱测量结果表明,石墨烯由于其低吸光度的限制,对界面电荷转移的贡献远小于MoS2层,此时层间隧穿效应主导了电荷转移过程,MoS2价带顶的空穴直接注入到石墨烯中,引起石墨烯费米能级降低和光电导增加。利用瞬态吸收光谱对载流子弛豫动力学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共振激发下,石墨烯的空穴与MoS2的电子以同样方式形成了界面激子,即界面激子的形成和弛豫独立于电荷转移的方向和激发光能量。这项研究构建了完整的电荷传输模型,为理解Gr-TMDs异质结的界面电荷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而明确的物理图像,对石墨烯基异质结光电器件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3)为了进一步阐明影响界面电荷分离与复合的因素,利用太赫兹发射光谱,系统地研究了Gr-MoS2异质结在不同堆叠顺序下(包括Gr/MoS2和MoS2/Gr堆叠序列)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衬底电场能有效调节电荷转移的方向和效率。在非共振激发时,Gr/MoS2异质结的热电子能有效地从石墨烯注入到MoS2层,而反向堆叠的MoS2/Gr异质结中的电子转移过程被衬底电场所阻断。在共振激发时,Gr/MoS2和MoS2/Gr异质结辐射出极性相反的太赫兹脉冲,表明这两类异质结的电荷转移方向相同,且MoS2/Gr异质结在衬底的影响下具有较低的转移效率。此外,多种光谱结果表明,Gr-MoS2异质结中电荷复合的时间尺度取决于MoS2层的缺陷态密度。这些研究结果为理解复杂多体相互作用提供了清晰的动态图像,也为调控异质结中电荷转移的方向和效率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