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还原氧化石墨烯
还原机理
毒性
吸附
摘要:
石墨烯是一种二维结构碳质材料,因具有巨大表面积、良好的机械强度和高电导率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常用于环境修复、医疗抗菌和催化等方面研究。其中,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由于在电子和结构性质方面接近原始石墨烯,性能优异而被广泛研究。在众多合成方法中,微生物还原氧化石墨烯(GO)法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但还需进一步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将微生物合成还原氧化石墨烯(B-rGO)应用于去除水体中的Cd(II)和三氯生(TCS),以及探究其毒性和还原机制。首先,基于课题组前期工作,利用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HJ3(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HJ3)成功合成B-rGO,并将其应用于同时去除水体中TCS和Cd(II)。相比于商业还原氧化石墨烯(C-rGO)对TCS(29.07%)和Cd(II)(5.38%),B-rGO对40.0μM TCS和Cd(II)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8.65%和53.28%。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示,细胞胞外聚合物(EPS)能与B-rGO表面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能谱仪(SEM-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验证其在吸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通过XP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证实B-rGO对Cd(II)和TCS的去除主要归因于吸附作用。此外,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研究分析显示,B-rGO对TCS和Cd(II)的吸附过程都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TCS的去除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更适合描述B-rGO去除Cd(II)的过程。这些结果证实B-rGO对TCS的去除是基于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而对Cd(II)的去除是通过静电和螯合/络合作用,且B-rGO表面的EPS有助于去除污染物。将B-rGO应用于生活污水中去除TCS和Cd(II),其吸附量分别为76.67和16.53 mg g。B-rGO经过5次循环使用,仍能保持较高的去除率,表明B-rGO具有应用于处理实际废水中TCS和Cd(II)的潜力。其次,基于B-rGO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为了更安全地应用于实际废水的处理,需要进一步探究其对微生物的毒性和生物相容性。利用大肠杆菌(***)作为测试目标,评价B-rGO的毒性。通过测定***细胞外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表明膜应激和氧化应激是主要的致毒原因。然而,当共存B-rGO的浓度为50.0 mg L时,***破损较多;LDH释放浓度为98.75 U L,ROS荧光信号为57.75/10~6个细胞,且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发现了“包裹”的现象,证实B-rGO对***产生毒性。微量热仪的功率时间曲线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与C-rGO相比,B-rGO的毒性较低,但两者都呈现剂量依赖性。而FTIR证实B-rGO的表面存在大量的含氧官能团,使其毒性较低,这意味着B-rGO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最后,为了更好、更高效地合成B-rGO,还需深入研究其还原机制。相较于原材料GO(1.004),利用细胞上清液还原GO后的产物I/I升高(1.023)。通过透析袋阻隔实验,比较了菌株HJ3直接/间接接触GO的情况。间接还原后样品的I/I值为1.038,与直接接触还原(I/I=1.040)无明显差异,说明细菌分泌的还原物质可以通过透析袋把GO还原。为了进一步确定细菌分泌的哪些物质可以还原GO,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GO对菌株HJ3胞外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GO诱导了200种差异表达的代谢物(109种上调,91种下调),其中L-抗坏血酸(L-AA)明显上调。将L-AA加入到菌株HJ3与GO的还原体系中,发现还原4 d后,加入0.5 g L L-AA组的rGO的I/I值为1.073。因此推测L-AA能够还原或促进菌株HJ3还原GO:L-AA解离出两个质子,并与GO片表面的羟基与环氧基团与反应形成离去基团(HO/-OH)。紧接着,进行SN2亲核反应,C=C恢复,诱导还原反应。这证明菌株HJ3分泌的L-AA能够介导还原GO。根据以上结果证明菌株HJ3合成的B-rGO在环境修复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这为微生物合成纳米材料及其在水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