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太阳能
聚光
相变材料
导热网络骨架
石墨烯
D-甘露醇
太阳能热电发电机
摘要:
21世纪科技革命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能耗需求,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为了应对能源紧缺与环境问题,全世界都在大力发展新型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首的光能,风能,水能,热能等多种形式的发电站正在与日俱增。地球每日会接受约86000太瓦的辐照能量,这些能量多以热能的形式被利用。太阳能光热发电(STEG)是一种直接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再通过热电器件发电的一种发电形式。相比于传统的光伏发电机,太阳能热发电的优势在于对热能的全吸收与有效储存,并且受温度波动影响较小。从19世纪以来,就已经有大量的学者研究光热发电,其发电瓶颈在于光热的转换以及热电的转换效率。相变材料(PCM),因具备较高的储能密度,被广泛的应用于储热领域。到了21世纪,开始有学者尝试将相变材料与光热电发电机集成起来,以更好地储存热量进行发电,获得了不错的稳定发电能力。但STEG的转换效率一直低于传统的光伏发电机。为了提高光热发电的转换效率,我们团队提出了聚光相变的概念,但目前应用于STEG的光热相变材料主要应用于低温(<100 ~oC)的光热转变,其受限的相转变温度与传热能力无法应对于更高辐照功率下的光热转换。因此,我们需要在材料设计上进行突破。本文选择低毒、无腐蚀、高焓(≈320 J/g)的D-甘露醇作为中温(168 ~oC)相变基体,选择化学稳定且耐高温的高导热石墨纳米材料作为导热填料,以突破更高聚光辐照下的传热储能限制。主要围绕PCM集成的聚光型太阳能光热电发电机(PCM-STEG)的热管理,对材料与器件的吸光,储热,损耗与热发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改善器件设计来实现光热电转换的最大化,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以石墨烯纳米片(GNPs)/D-甘露醇(DM)复合相变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无规共混与模压成型的方式,制备了GNPs/DM相变复合材料。研究了GNPs填料含量对于复合材料传热储能特性的影响。GNPs含量为30 wt%的时候具有最佳的储热能力,材料的面内面外的热导率分别为4.09 W/m K、3.70W/m K,具有60%以上的潜热保持率,热焓>200 J/g。通过实验与有限元模拟的方式探究了相变复合材料在平行光与聚焦光下的传热行为,解释了聚焦光优于平行光下光热转化的原因。并通过PCM-STEG发电实验验证了这一观点,激光下的导热相变材料光热电效率获得了成倍的提升。最佳储热复合材料(GNPs含量30 wt%)辅助STEG获得了46.9 m W的功率输出与0.45%的转换效率。
(2)通过在DM内构筑石墨烯径向导热网络来实现高效的光热传输于热发电。石墨烯纳米片能够提升材料的传热能力,但过量填充会降低材料的热焓,使得材料的储热能力下降。通过构筑导热网络,是实现高效储热的有效途径。以聚酰胺酸(PAA)和氧化石墨烯(GO)为前驱体,采用冰模板法,对填料进行径向取向,再经过冷冻干燥,高温石墨化,制备了高性能是石墨烯骨架。通过熔体真空浸渍的方式,制备了具有径向传热网络的Graphene/DM相变复合材料,其面内面外热导率分别高达8.80 W/m K,6.92 W/m K。复合后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形貌稳定性,并且能够在低填料填充(4.20 vol%)的情况下,维持在较高的潜热(≈200 J/g)。PCM-STEG户外光热电转换效率高达2.40%,发电功率更是高达784.92 W/m2。
(3)通过提高材料的传热与控制材料的热损耗来进一步提升光热电转换效率。借助连续纤维的高传输特性,以高导热碳纤维(CF)作为传热网络骨架,制备了高性能CF/DM相变复合材料。连续碳纤维相较于搭接的石墨烯网络更加致密,具有更小的声子散射,利于大体积相变材料的长程传热。聚丙烯腈连续纤维,经过预氧化,高温碳化石墨化后,制得了高导热的连续碳纤维,碳纤维热导率高达330.4 W/m K,CF/DM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高达76.5 W/m K。收束至梯台状的复合材料以应对聚焦光下的相变储能与热传递。借助COMSOL有限元模拟,针对光热电发电机的热损耗进行了分析与优化。通过设置密闭环境,在材料表面覆低发射铝箔,减少了材料的对流与辐射损耗,也在PCM底端涂覆高导热的热界面材料,降低了材料底面与热端陶瓷片之间的热阻。经过优化后PCM-STEG实时的户外最高发电密度为1025.67 W/m2,发电效率率从1.91%提升至3.02%,更加接近热电效率。得益于材料的传热控制以及整体器件的损耗优化,目前的功率密度以及转换效率已经远高于其他相关的PCM-STEG报道。相信凭借对相变材料与光热电器件的设计思路,其出色的光热储热与光电转化性能,给STEG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使其成为户外活动商业光伏技术的潜在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