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墨烯
氧化石墨烯
暗棕壤
落叶松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摘要:
随着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释放到环境当中。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作为碳纳米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与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支撑载体,研究二者的生态效应,对于科学评价纳米材料的环境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壤是纳米材料最主要的汇,土壤细菌群落对外源物质进入造成的环境干扰反应敏感。目前对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态效应研究,多集中在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果蔬和农田场地中,对自然生境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实验,以暗棕壤为基底栽种长白落叶松幼苗,系统研究了根际暗棕壤细菌群落、暗棕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以及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生理指标,在不同浓度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胁迫下的响应特征,综合评价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对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生境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暗棕壤细菌群落对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添加响应敏感,群落的Alpha和Beta多样性、组成和功能都发生显著变化,变化特征因处理浓度而异。添加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后,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的丰富度都显著增加,但不同浓度处理增加幅度不同,特定浓度的石墨烯(15.15和75.76 mg/kg)和氧化石墨烯(30.30 mg/kg)会使群落多样性降低。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的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且随浓度不同而变化不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细菌的种类和相对丰度发生改变,但在门分类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等六类菌门都是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添加后的优势菌群,且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都占主导地位,其余四类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大小排序,两种材料处理之间有不同之处。群落功能潜能预测表明,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处理后菌群代谢功能强度大都增强或无显著变化,只有75.76 mg/kg氧化石墨烯处理后菌群代谢功能强度减弱。(2)暗棕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在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添加后发生变化,因处理浓度而异。关于化学性质,添加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后,都使p H值显著降低、有机质降低(30.30 mg/kg氧化石墨烯除外)、有效磷增加(15.15 mg/kg石墨烯除外)、速效钾降低,特定浓度处理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随着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浓度的增加,二者影响暗棕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对于有机质和速效钾,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高浓度处理(75.76和151.52 mg/kg)上。关于酶活性,添加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后,都使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对脱氢酶无显著影响,但对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影响则不同。随着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浓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暗棕壤性质和细菌群落的一些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p H值与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酸性磷酸酶活性与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关性,在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处理中有完全相反的结果。冗余分析表明,p H值、有机质和碱解氮都是解释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关键性因子,但在重要性排序上,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处理有不同之处。(3)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生理指标在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添加后发生变化,因处理浓度而异。添加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后,幼苗的存活率都会显著降低,随着石墨烯浓度的增加,幼苗的存活率显著下降,但随着氧化石墨烯浓度的增加,幼苗的存活率则显著上升。幼苗的根、茎干重(151.52 mg/kg氧化石墨烯除外)都会降低,但特定浓度的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处理会使叶干重增加,随着石墨烯浓度的增加,幼苗的根、茎、叶干重都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氧化石墨烯浓度的增加,幼苗的茎、叶干重呈上升趋势。幼苗的根长、根表面积都受到胁迫,石墨烯还会抑制幼苗的根体积,但氧化石墨烯会一定程度上促进根平均直径的增大。幼苗叶片超氧阴离子含量、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都无显著变化,但特定浓度石墨烯(151.52 mg/kg)会使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加,随着浓度的增加,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在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方面存在完全相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