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墨烯
单原子催化剂
选择性加氢
理论计算
密度泛函理论
摘要:
选择性加氢反应是化工生产、医药制药、食品添加剂、印染和农用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性加氢反应类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炔烃、烯烃、氮氧不饱和键、碳氧不饱和键和碳氮不饱和键的选择性加氢等。性能优异的选择性加氢催化剂不仅具有较好的目标产物产率,而且还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设计性能优异的催化剂并揭示加氢还原机理是研究的主要难点和重点。单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SACs)可以减少合成过程中金属资源的浪费,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随着催化剂尺寸从纳米团簇减小到单原子水平,表面能的急剧增加和原子利用率100%为其催化活性提供了保证。单原子催化剂因为其独特性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二维(2D)材料石墨烯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如高导热性、高比表面积、强机械强度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而成为一种潜在的单原子催化剂载体材料。然而,纯石墨烯的带隙为零,限制了其作为材料的应用。在用来改变石墨烯性能的各种方法中,掺杂杂原子已被证明是调整二维石墨烯性能的有效方式之一。杂原子掺杂的石墨烯具有较原始石墨烯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成为各领域应用的良好材料。本课题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不同氮配位石墨烯为载体的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稳定结构,将其作为催化剂研究了含竞争性基团的底物选择性加氢反应的机理。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从微观层面揭示反应机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包括:(1)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DFT-D3方法对Ni-N-Gr和Ni-N-Gr的稳定性进行了比较。Bader电荷分析结果显示Ni-N-Gr和Ni-N-Gr均为稳定的催化材料,且Ni与N之间存在略多的电荷转移,表明Ni-N-Gr更加稳定。吸附能数据表明异丙醇在Ni-N位点上为化学吸附,且解离只需吸收较小的热量,相比之下Ni-N-Gr活性较差。以Ni-N-Gr为催化剂研究了糠醛加氢反应。计算结果表明,糠醛分子C=O基团吸附的热力学稳定性略大于C=C;另一方面,加氢反应能垒数据表明,C=O加氢的反应能垒低于C=C加氢。因此醛基的加氢反应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有利的,具有较高的化学选择性。H从异丙醇分子中的解离过程是整个反应速率决定步骤,能垒为0.82 e V。(2)基于Ni-N-Gr和Ni-N-Gr两种不同的催化模型进行了溴代硝基芳烃(Br-CH-NO)选择性加氢反应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水合肼分子在Ni-N-Gr上吸附能(-0.59 e V)远大于在Ni-N-Gr上的吸附能(-0.01 e V),说明水合肼分子在Ni-N-Gr上更易活化,相应的能垒计算也证实了这点。计算结果表明,底物Br-CH-NO分子以硝基和-Br基团吸附的吸附能分别为-1.09 e V和-0.61 e V,表明硝基更有利于吸附在Ni位点。而反应能垒数据表明,水合肼分子的第一个H的解离具有较高的势垒,为0.93 e V。而在整个加氢过程中的最高能垒为0.96 e V,对应于-NOH基团的还原过程。相比之下,Br-CH-NO中的C-Br键裂解需要1.18 e V的能垒,高于主反应能垒。因而,硝基加氢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均有利,理论数据很好地证实了实验结果。(3)采用DFT-D3方法计算了6种不同配位的Zn-NC-Gr催化剂的稳定性,数据表明Zn-N-Gr最稳定,带缺陷位的Zn-N-def次之。通过对水合肼解离过程的计算,发现在无缺陷模型上水合肼分子的解离能垒均超过1.27 e V,而缺陷Zn-N-def和Zn-N-def模型上解离能垒大大降低,分别为0.61 e V和0.86 e V。采用Zn-N-def为催化剂探究了Br-CH-NO加氢反应机理。整个反应过程需要克服的最高能垒为1.23 e V,对应于第二个水分子的形成。相比之下,-Br基团的吸附不利,且其加氢能垒高达2.32 e V,表明这一过程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不利的。综上所述,Br-CH-NO加氢的反应步骤能垒最高为1.23 e V,低于-Br基团加氢能垒,因此Br-CH-NO可以实现选择性加氢生成Br-CH-NH。本文计算结果表明,金属和氮的不同配位环境对加氢反应性能存在显著影响。Ni-N位点对糠醛和溴代硝基芳烃加氢反应活性更高,通过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反应路径并提出了糠醛催化转移氢化过程的反应机理,解释了相关实验。而针对同一底物溴代硝基芳烃,性能优异的Zn单原子催化剂与Ni单原子催化剂的配位环境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金属单原子的配位环境可以调控催化剂的电子结构,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本文的研究为设计开发高效、高选择性的加氢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