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电磁屏蔽
石墨烯
指向特征
低反射特征
摘要:
随着通讯技术和智能交互产品的快速发展,突增的电磁波数量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加剧电磁干扰。电磁屏蔽材料可屏蔽电磁干扰,以保护精密设备的稳定运行和人类的身体健康。传统电磁屏蔽材料主要以各类常见金属导电材料为主,但由于反射为主导的屏蔽机制,易造成电磁波的二次污染,无法满足以安全、保密、绿色为导向的电磁防护要求。此外,传统电磁屏蔽材料无法区分重要传输信号与无用电磁噪波,远不能满足当前高度集成化电路以及微电子设备对精准滤波的需求。为此,本研究聚焦碳基填料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复合结构设计,研究指向、低反射特征电磁屏蔽膜材料的制备方法,系统解析材料结构与其屏蔽性能的关系,以期改善电磁屏蔽膜材料无法精准滤波和高微波反射等不足的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构建具备双维度取向导电网络结构的石墨烯电磁屏蔽纤维膜,通过调节纤维轴向与偏振电磁场极化方向之间的夹角,研究其电磁屏蔽的指向特征并阐述相关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石墨烯纤维膜继承了石墨烯片电导率高以及比表面积大等优势,是一种超轻、超薄的碳基电磁屏蔽膜。在轴向,薄膜的比屏蔽效能高达33,333.0 d B cm2g-1;独有的双维度取向导电网络结构赋予纤维膜明显的各向异性电导率和电磁波指向屏蔽性能,纤维轴向和纤维横向上的电导率相差6.8倍,对应的屏蔽效能差异高达25.0 d B,实现了对电场分量沿纤维轴向的横电波的屏蔽和电场分量沿纤维横向的横电波的透射;经过160.0次弯曲循环后,纤维膜的电磁屏蔽效能无明显变化,展现其良好的柔软性和耐久性。(2)为获得高性能指向特征电磁屏蔽膜材料,在(1)的研究基础上构建双层结构聚合物基复合膜,研究层状界面变化、纤维取向和纤维含有量对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双层单向结构诱导的多重内反射效应和共振现象,在6.0 wt%低纤维含量下复合膜的屏蔽效能达到50.6 d B;由于纤维膜轴向一致性,双层单向结构进一步增强了电磁屏蔽性能的指向特性,纤维轴向和横向上的屏蔽效能差异最大可达40.0 d B。另外,对比相同纤维含量下单层单向结构和双层单向结构复合膜,由于界面结构效应,双层单向结构具备更低的反射率和更高的屏蔽效能。(3)因电磁屏蔽材料的高反射率易造成电磁波的二次污染,本章在(2)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通过在基体上层添加短碳纤维赋予电磁屏蔽复合膜低反射特征的途径。其中,以均匀分散的短切碳纤维作为吸收功能相、互穿的石墨烯纤维膜为屏蔽功能相,构建“吸收-屏蔽”双层结构的电磁屏蔽复合膜,探究材料结构与其总屏蔽效能、反射率、吸收率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吸收-反射”双层结构的屏蔽机制以及每一层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结果表明,3.0 mm厚复合膜在8.2~18.0 GHz频段的总屏蔽效能为19.3~22.5 d B、反射效能为0.1~2.8 d B、吸收效能为18.4~21.1 d B、反射率为0.7%~48.0%、吸收率为51.6%~98.5%,表现为吸收为主导的屏蔽机制。尤其在15.2~17.9 GHz频段范围内,复合膜表现出显著的低反射特征,其反射效能被限制在0.1 d B以下,相应的反射率低至0.7%。(4)以(3)的研究为基础,为使复合膜在较低厚度下兼具低反射率和高屏蔽效能,分别在碳纤维和石墨烯纤维上沉积镍颗粒和银颗粒,制备磁电双效非均双层结构电磁屏蔽复合膜。结果表明,由于引入磁损耗机制,吸收层电磁波损耗性能低至-57.6 d B,有效频宽为8.3~11.4 GHz。银颗粒的沉积改善了石墨烯纤维膜的导电性能,相较与纯纤维膜,镀银纤维膜的总屏蔽效能提升了22.2%。由于多重损耗机制和合理的结构设计,在最佳填料配比下,2.0 mm厚电磁屏蔽复合膜在8.2~12.4 GHz频段范围内具备显著的低反射特征,其总屏蔽效能达33.7 d B、反射效能为0.8 d B、相应反射率低至17.2%。(5)为直观验证低反射特征电磁屏蔽复合的构效关系,基于(3)、(4)的研究基础,建立“吸收-反射”双层结构简化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解析对其进行电磁模拟,研究在8.2~12.4 GHz频段范围内几何结构、尺寸、材料属性等因素对其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屏蔽层与吸收层之间的交界区域以及矩形孔洞边缘处的能量损耗密度远高于其他区域,证明“吸收-屏蔽”双层结构以及屏蔽层上的矩形孔洞有利于提高材料内部对电磁能量的损耗,降低复合膜整体的反射率;吸收层厚度的增加有利于降低复合膜的反射率并提升其吸收率,但是对其总屏蔽效能无显著提升;屏蔽层厚度的大幅度增加复合膜的总屏蔽效能,而对反射率无明显影响。综上,本文从导电网络的结构设计与构筑出发,明确指向、低反射特征高效电磁屏蔽膜材料的制备工艺,阐述材料复合结构与其电磁屏蔽性能的关系,为功能化高效电磁屏蔽膜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