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墨烯
微胶囊
沥青路面
自愈合
融雪
流变
摘要:
寒区沥青路面低温条件下产生的冻融损伤严重影响了道路的服役年限,同时冬季的积雪结冰也降低了道路行驶安全性和运行效率。现有的导电沥青混凝土热诱导技术运行成本高昂,对于道路的修复和融冰化雪所需要的能耗较高,制约了其推广应用。因此结合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制备出一种低能耗、可导电、可融雪、可修复的新型导电沥青路面材料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针对以上问题,研发了一种以沥青修复剂为芯材、以石墨烯膜为壁材的微胶囊。利用其导电性能产生焦耳热,提高路表温度,达到融冰化雪的要求;同时,沥青在服役过程中产生的裂纹可通过加热使得裂纹两侧的沥青流动,进而粘合修补;沥青裂纹也因修复剂的释放得到修复。系统研究了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的合成工艺,阐明其对沥青流变性、导电性的影响,明确沥青胶浆的导电机理,研究了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对自愈合能力和融雪效果的影响。为此,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基于石墨烯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采用Pickering乳液聚合法、“贝壳”结构制备、树脂枝节吸附法制备微胶囊。基于Pickering乳液聚合法,利用氧化石墨烯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和可还原性制备复合囊壁结构,经测试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并不能彻底还原。建立石墨烯与树脂层的层叠“贝壳”结构,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性,但石墨烯完全被树脂包裹而造成囊壁不具有导电性。采用树脂枝节吸附法,其结果表明,微胶囊在兼具优良的耐高温性能的同时使得石墨烯片黏附在了树脂表层,使得整体囊壁具有了导电特性。从而确立了树脂枝节吸附法为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基于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的组成与工艺参数的变化,调控芯壁比和石墨烯含量改变囊壁的组成,调节工艺参数pH值和芯材的分散速率,分析不同组成和工艺参数下的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的微观形貌、粒径尺寸、耐高温性和导电性变化,以明确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的最佳组成和工艺参数。研究芯壁比的变化和石墨烯的含量对于微胶囊耐高温性和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芯壁比的增加降低了囊壁厚度,减弱了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耐高温性,增加了树脂碎片的产生,当芯壁比为2/1时,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具有较高的耐高温性且球体完整。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囊壁树脂层的衍射晶型增多,树脂层致密性遭受破坏,微胶囊的初始热分解温度有先提升后减小的趋势,电阻率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石墨烯添加量最大到7 wt.%时微胶囊的初始裂解温度为274℃,电阻率为3.73×10-2Ω·m。调节聚合反应过程中溶液pH值,分析pH值与囊壁石墨烯和树脂含量的关系,改变搅拌分散速率以调节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的粒径尺寸,结果表明随pH值变化,囊壁结构中石墨烯和树脂的含量呈现先增多后降低,在pH值为5时达到最大值。随搅拌分散速率的增加而粒径尺寸减小,芯材含量降低,耐高温性增大,分散速率最佳为1000 r·min-1。
基于沥青胶浆中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含量的不同,采用荧光显微镜、动态剪切流变仪、低温弯曲梁流变仪、nano-CT进行测试,研究不同添加比例的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在沥青中的分布以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的添加增强了沥青的抗车辙性能,同时由于低温测试过程中,微胶囊颗粒的破裂造成了沥青的软化,使得沥青同时具有了良好的低温抗裂性。随着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含量的增加,沥青的导电能力得到提高,当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含量为7 wt.%时,沥青胶浆的电阻率可达到0.55Ω·m。研究不同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含量的沥青胶浆电阻率的变化,随着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含量的增多,导电沥青胶浆的电阻率降低,通过对双碳系逾渗模型的计算,表明了隧道效应的存在,且随着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含量的增多,完善了沥青胶浆中的导电通路。
基于含有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的沥青和沥青砂浆导电导热特性,明确沥青和沥青砂浆在单双机制作用下的自愈合性能的改变,以及不同环境温度和运行功率对于试件融雪性能的影响。分析导电材料对于沥青砂浆导电导热性能的影响,阐明沥青砂浆的非伏安特性和阻温特性,结果表明当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的含量增多时可以提高导电沥青砂浆的伏安特性的线性程度,且正温度系数效应减缓。研究单双机制下沥青及砂浆中裂纹不同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含量下的愈合效果,结果表明在修复剂单独作用下,沥青和砂浆的自愈合能力相比于无添加试样有明显提升;在自修复-热诱导双机制作用下,裂纹修复所需时间低于单机制作用,自愈合指数可达到65%。融雪试件随着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的含量的增加和运行功率的提升,融雪能力提高,在环境温度为-10~-15℃时,融雪速率可达到12 m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