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激光诱导石墨烯
柔性应变传感器
结构设计
传感机理
人机交互
摘要:
人机交互领域在当今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自然、高效、友好的交互,以提升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质并推动科技创新。目前,人机交互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涉及多模态交互、智能交互和无感交互等方面,对传感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地,柔性应变传感器作为重要的柔性传感器类型,能够监测物体表面的形变,从而为传感器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激光诱导石墨烯(LIG)作为柔性应变传感器的传感材料之一,具备许多优势,如原生的孔隙率、出色的热稳定性、高导电性、可编程的图案化设计和可低成本批量制造等。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将专注于LIG作为基本传感材料单元,目标是通过优化传感器制备方法、设计传感器的形状和结构、探索传感机理并调控传感性能,以期构建高性能的LIG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并探索其在智能可穿戴技术和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本文的研究为设计和研制高性能柔性应变传感器提供了设计思路、基础理论支持以及关键制备技术,其成果对于推动人机交互领域的发展,以及实现智能可穿戴的高性能传感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利用激光诱导策略直接在聚酰亚胺(PI)膜上制备LIG传感材料,探索激光脉冲频率、扫描方式和扫描间距等关键参数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激光脉冲频率为120 k Hz制备的LIG的石墨化程度最高,导电率为2.57 S/cm。LIG柔性应变传感器在沿切向方向弯曲应变中表现出优异的灵敏度和线性度。将所制备的LIG应变传感器应用于人体生理信号的检测,验证了其在实时监测手肘、手指、手腕、吞咽和咳嗽等动作并引起特征电信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设计类V型结构的传感器,并将其贴于志愿者的唇部,实现了对唇部肌肉运动信号的采集和唇语信号的初步识别,进一步推动其在人体运动监测、健康管理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应用。
(2)为了克服不可拉伸的PI基底对LIG变形的限制,设计通过一步转印策略将PI膜上的LIG转印到柔性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基底上。转印后的PDMS/LIG具有优异的可拉伸性,最大拉伸应变可达100%。在拉伸过程中,LIG展现出扩张的微裂纹结构,压阻效应显著,灵敏度因子GF达38,并且具有更快的响应时间(44ms)和优良的循环耐久性(>2000次)。在弯曲性能测试中,PDMS/LIG柔性应变传感器表现出50%的相对电阻变化,比相同应变下PI膜上LIG的灵敏度高4倍。将PDMS/LIG传感器用于人体健康监测,传感器表现出更灵敏的应变捕捉能力,能够精确采集唇部肌肉的微小运动引起的电信号变化。基于PDMS/LIG唇语传感器构建了唇语识别和唇机交互系统,实现了对唇语的有效提取和解码,解码的唇语信息还可以实现对机器小车的有效控制和交互行为。
(3)为了进一步改善LIG基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压缩传感性能(LIG层较薄,仅有几十微米),且考虑到单层LIG难以实现多维应变感知,限制了其在人体皮肤应变传感中的应用。因此,引入碳纳米管(CNT)和PDMS复合物(CP)作为夹层,放置于两层PDMS/LIG(PL)薄膜电极之间,形成具有三明治结构的PL/CP/PL柔性应变传感器。传感器在保留PL优异的拉伸性能的同时(在0~20%应变范围内GF=15.6),对压缩变形的感知能力大大增强(在0~250 kPa应变范围内GF=0.0039kPa-1),并且其弯曲传感性能也进一步增强,比相同应变下PI膜上LIG的灵敏度高7倍。三明治结构的PL/CP/PL传感器表现出对拉伸(多维)、压缩和弯曲应变的高灵敏感知能力,成功应用于手语识别、摩尔斯编码解码和人机交互等领域。
(4)针对LIG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在大应变下与人体皮肤难以理想贴合的问题,受剪纸艺术的启发,利用激光作为剪切工具,并采用一步剪切策略将PI基底上的二维平面LIG向三维立体结构转型。通过合理调控激光剪切参数,研究制备了方形、圆形、双凹圆形LIG柔性应变传感器,深入探索了剪切方向、施加应力方向、剪切间距等对三维LIG柔性应变传感器传感性能的影响。利用经典高斯—邦纳定理定性地分析激光剪切后LIG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形状转变的动态变形过程,证实LIG传感器具有强大的可编程性。这种新型设计有效解决了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皮肤的贴合问题,以及应对人体运动变化的多样性问题,从而能够对人体运动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实时人机交互。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人体结构设计的三维立体LIG唇语传感器、手指传感器和膝盖传感器的多功能智能可穿戴传感交互系统。该系统能够捕捉唇部肌肉运动信号并实时解码和翻译,识别手指的信号从而进行摩尔斯编码和解码,检测膝盖的弯曲情况,在手机中实时显示运动状态。三维立体LIG柔性应变传感器及其智能可穿戴传感交互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对推动人机交互技术和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