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纳米石墨烯
原子级精确
自下而上
π电子磁性
扫描隧道显微技术
摘要:
纳米石墨烯为具有特定边界形貌的准零维石墨烯,也叫做稠环芳烃。价电子之间的库伦排斥以及特殊的形貌,使得纳米石墨烯的分子轨道中可以产生成单π电子、带来磁性的本征特征。相较于过渡金属元素,碳原子的质量更轻,且拥有微弱的自旋轨道耦合、更高的自旋刚度、更长的自旋相干长度和相干时间,使得其在自旋电子器件、磁性分子开关、拓扑量子计算等领域中存在极大的应用前景。磁性纳米石墨烯尚存在以下问题:磁性纳米石墨烯中存在成单电子,化学活性较高,增加了通过湿法化学合成出来的难度;成单电子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增加了其保存难度与成本;缺乏原子尺度上纳米石墨烯的磁性探究;前驱体分子种类有限,限制了纳米石墨烯在表面上的研究;影响纳米石墨烯磁性基态的因素;纳米石墨烯中π电子磁性的磁交换行为研究较少。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提出在超高真空的条件下,实现磁性纳米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利用自下而上的样品制备方法,获得了原子级精准的磁性纳米石墨烯;借助扫描隧道技术,开展了单分子尺度上的结构和磁性表征。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利用共沉积的样品制备策略,构筑出不同磁性基态与结构的纳米石墨烯,有效地解决了前驱体分子短缺的问题。将前驱体分子9-溴-10-(2,6-二甲基苯)蒽和2,10-二溴-9,9’-连蒽共同沉积到Au(111)基底上,同质分子之间和异质分子之间均可进行着乌尔曼反应以及环化脱氢反应,继而分别得到总自旋量子数S=0的闭壳结构、S=0和S=1的开壳纳米石墨烯。此外,拓扑缺陷会为纳米石墨烯带来磁性,从而得到结构不同但磁性基态相同的产物(S=1/2)。2.通过表面上四蒽烯的基态探究,揭示了电荷转移对蒽烯磁性基态的影响。未掺杂的纳米石墨烯与Au(111)基底的相互作用较弱,基底对其磁性基态的影响较小,尚未有电荷转移改变磁性基态的报道。通过沉积前驱体分子2,10-二溴-9,9’-连蒽,制备出原子级精确的四蒽烯。四蒽烯在气相下为S=0的反铁磁性基态,在Au(111)基底上受电荷转移的影响,基态变为半整数的S=1/2,并探测到近藤共振。利用共沉积的策略,获得了不同长度的蒽烯,揭示了尺寸因素对蒽烯基态的影响。将前驱体分子2,10-二溴-9,9’-连蒽和10-10"-二溴-9,9’:10’,9"-四连蒽沉积到Au(111)上,得到不同长度的蒽烯。结果表明了二蒽烯在基底上为闭壳的无磁性基态、三蒽烯为开壳的反铁磁性基态,四蒽烯、五蒽烯与六蒽烯因电荷转移在Au(111)上的基态变为S=1/2。揭示随着尺寸的增长,蒽烯的前线轨道逐渐靠近费米面,使得因荷转移而改变基态的现象变为可能。3.通过构造一维的带结构,揭示了π电子磁性分别在7-14-石墨烯纳米带和自旋链中的磁交换行为。石墨烯纳米带的终端位置存在一个成单电子,距离较远时,均表现出S=1/2的谱学特征;当两个终端靠近时,仍能观察到近藤共振,但是近藤共振的峰形发生了改变,表明终端位置处的成单电子之间为铁磁性交换。碳碳单键连接纳米石墨烯后,纳米石墨烯之间无法进行共振,因而单键两侧的自旋序保持不变。将前驱体分子沉积到基底上后,先后经过脱卤和环化脱氢得到两端为S=1、内部为S=1/2的自旋链。自旋链之间的谱学特征为台阶状的低能激发,表明纳米石墨烯之间为反铁磁性耦合。借助单分子尺度上纳米石墨烯的磁性研究,增强对于分子的共振理论、磁性的谱学响应、π电子的磁交换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在自旋电子器件、磁性分子开关、拓扑量子计算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