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临床疗效观察
原发性痛经
穴位贴敷
转录组学
摘要:
目的:观察石墨烯暖宫穴位贴治疗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oea,PD)的有效性并基于基因测序技术探讨其治疗PD的转录组学研究。方法:***受试者,通过筛选后,于入组前针对年龄、月经周期、经期天数和文化程度等基线信息进行采集,符合纳入标准后予以纳入和基础体检。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设计,将已产生60个号码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由第三方人员将分组后对应号码贴在外观一致的自封袋上,患者入组后由实验人员根据已经产生的60个号码内随机抽取,贴于关元、子宫(双)、三阴交(双),每次月经前7天开始贴敷,每次贴敷10天,1个月为1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以痛经症状积分表为主要结局指标进行疗效评价;次要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月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于治疗前和每个疗程后评价,贝克焦虑(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贝克抑郁(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BDI-Ⅱ)和生活质量评分(Short Form 36 Body Pain Scale,SF-36)于治疗前和第三个疗程后评价。2.将18只SD雌性未交配,月龄在6~8周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6只)和治疗组(6只),采用经典痛经造模方法造模,共造模13天,于造模第4天大鼠下腹部、三阴交穴贴敷,共贴敷10天,于第14天腹腔麻醉后取材,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对PD大鼠的生物信息(差异基因、功能、通路等)进行筛选和富集分析。结果:1.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痛经积分表治疗后降低(P<0.001),治疗组显效6(20.69%),有效14(48.28%),无效9(31.03%),总有效率为68.97%,对照组痛经积分表分数也降低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7(25.93%),总有效率为25.93%。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VAS和CMSS(持续时间)在第二个疗程分数降低(P<0.05),第三个疗程(P<0.01),CMSS(疼痛程度)第三个疗程降低(P<0.05)、BAI、BDI-Ⅱ评分在第三个疗程后均降低(P<0.01),第三个疗程后SF-36各项分数升高(P<0.01),对照组各指标分数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AS在第二个疗程后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第三个疗程(P<0.001),CMSS(持续时间)第二个疗程后分数低于对照组(P<0.01),第三个疗程(P<0.001),CMSS(疼痛程度)第三个疗程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BAI、BDI-Ⅱ评分第三个疗程分数低于对照组(P<0.01),SF-36各项评分第三个疗程后均高于对照组(P<0.01)。3.差异基因筛选:模型VS空白组中,有变化的基因2537个,其中发生上调差异基因1007个,发生下调差异基因1530个;治疗VS模型中,有变化的差异基因387个,其中发生上调基因39个,下调基因348个,两组共有差异基因81个。4.功能分类富集:治疗组BP中富集基因最多的是参与细胞循环,富集指数最高是参与有丝分裂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核分裂的生物过程;MF中富集基因最多的是具有与信号受体集合,富集指数最高的是具有细胞核结合功能;在CC中,富集基因最多的是存在染色体,富集富集指数最高的是在凝聚的核染色体、基因核、中心粒区。对照组BP富集基因最多的是参与系统开发,富集指数最高的是发育过程的正向调节,MF中富集最多基因是信号受体结合,富集指数最高的是微管结合,CC中富集最多基因是膜的内在成分富集指数最高的是细胞外基质。5.通路富集:治疗后共富集215个KEGG PATHWAY主要分为细胞过程、人类疾病、新陈代谢,生物系统和环境信息处理5类,与PD相关有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钙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肾素分泌等;造模后共富集到322个KEGG PATHWAY,也分为细胞过程等5类,同样富集到与治疗组共有的6调通路,结合基因PPI互作结果发现,石墨烯暖宫贴治疗PD与血管平滑肌收缩、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钙离子通路密切相关。结论:1.石墨烯暖宫穴位贴治疗PD有效,能够减轻PD受试者疼痛,改善月经症状,缓解焦虑、抑郁,提高生活质量。2.石墨烯暖宫穴位贴治疗PD大鼠的机制是通过调控pla2g2a,calml3的m RNA表达下调影响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钙离子通路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