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物质碳材料
自支撑电极
石墨烯
硅
阳极
摘要:
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LIBs)因其重量轻、能量密度高、电压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而成为现代电子设备能量供应方面关注的焦点。然而,与LIBs性能密切相关的石墨阳极的理论比容量无法满足现在对大容量电池的需求,同时也存在着制备困难和不可再生等缺陷。生物质碳因其产量丰富,可再生,形貌独特等优点成为了 LIBs阳极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无粘结剂的自支撑电极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其本身不需要额外的粘结剂,导电剂等添加剂,极大提升了电极整体的能量密度以及性能,同时还可以应用于现在的可穿戴柔性设备。为进一步提高自支撑碳阳极的LIBs性能,将其与高容量活性材料复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文以玉米秸秆为生物质碳源,开发出CoO/碳纤维阳极。进一步地,利用喷涂法制备了还原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Si NPs/铜网自支撑电极。着重研究了上述电极的构效关系和LIBs性能的增强机制,主要研究如下:(1)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碱液煮沸的方法制得玉米纤维。然后,利用水热方法,制备了 CoO/碳纤维(CoO/CF)复合电极并研究其LIBs特性。结果表明,CoO纳米片垂直生长在CF上,有利于提高Li+的扩散速率。同时,CF还可以缓解CoO在充放电过程中引起的结构应变。进一步地,电化学测试揭示了 Co2+/Co0氧化还原对的存在。LIBs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oO/CF阳极在0.1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具有847 mAh·g-1的高可逆比容量。同时,CoO/CF阳极具备良好的倍率性能,在2 A·g-1大电流密度下依旧有着182.5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扩散控制占主导地位,表明Li+的存储主要是扩散控制的法拉第氧化还原反应。在后续的循环过程,电池的电荷转移电阻显著降低,容量略有上升,表明在循环过程中产生的Co金属单质可以有效提高整个电极的导电性,加快电子传输,从而提高循环性能。(2)以铜网为基底,通过喷涂方法制备出三明治串联结构的RGO/Si NPs/铜网(RGO/Si/Cu)自支撑阳极。RGO/Si/Cu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400次后依旧有着1070.2 mAh·g-1的大比容量。同时,其具备良好的倍率性能,即使在2 A.g-1的大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仍然达到1005.1 mAh·g-1。进一步地,RGO/Si/Cu的电荷转移电阻只有65 Ω,远小于RGO/Si(990Ω),说明铜网基底可以有效提升电子的传输。此外,RGO/Si/Cu的Li+扩散系数为10-8~1 0-12 cm2·s-1,高于传统RGO/Si电极(10-9~10-1c3 m2·s-1)。而且,在RGO/Si/Cu中Li+的存储主要是受扩散过程控制。最重要的是,RGO/Si/Cu的体积变化低至~27%,说明RGO可以显著抑制Si NPs产生的巨大体积膨胀。进一步地,应力应变模拟结果指出,在27%的膨胀率下,电极的平均应力为6~7 GPa,远小于石墨烯的抗拉强度(180 GPa),进一步证明了该电极结构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