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超表面
RCS缩减
反射阵/透射阵
透明天线
石墨烯
摘要: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高速发展造就了如今日益先进的多址技术与不断拓宽的频谱,同时也造成了纷繁复杂的电磁环境,这些无一不要求无线通信设备具备更强的电磁波调制能力。凭借可设计的亚波长周期性阵列结构,人工电磁超表面(Metasurface)可以实现诸多自然界媒质所不具备的电磁特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发掘出了电磁超表面在隐身、天线、毫米波器件等领域的诸多应用价值,在未来6G通信系统的战略部署中也已经出现超表面的身影,可见人工电磁超表面在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或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文就基于人工电磁超表面的吸波与辐射技术展开研究与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部分:
(1)基于混合金属-石墨烯结构的小型化超材料吸波器与吸透一体表面研究。隐身技术在现代军事平台中至关重要,有效的雷达散射截面(RCS)缩减可以大幅降低被敌方探测到的几率。针对现有吸波器斜入射隐身性能与剖面难以兼顾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金属化通孔的小型化设计,充分利用介质内部空间,延长电长度,在不提升剖面的前提下充分实现了周期超小型化,单元周期仅0.045λL。同时采用混合金属-石墨烯结构的设计避免了集总电阻的引入造成剖面的提升。超小型化的单元设计为吸波器带来了大角度斜入射的RCS缩减,在60°斜入射下仍有良好的RCS缩减效果。本文也将这种设计思路用于具有透波带的吸透一体设计并完成验证,吸透一体单元周期为0.05λL。该设计为超表面的小型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2)基于微金属线结构的超高透光率反射阵天线与透射阵天线研究。高增益天线通常由较大的阵列结构构成,金属面积占比高,因此很少有研究能够实现透明化。本文基于微金属线结构分别提出反射阵与透射阵的单元结构设计,相比于其他文献中基于透明导电材料(如,氧化铟锡(ITO))设计的超表面天线,基于微金属线结构的单元设计在不失带宽与相移范围并保证损耗的前提下,在透光率表现上具有绝对优势,所设计的反射阵天线实测透光率超过82%,透射阵天线超过71.8%。本文设计了具有不同波束类型的透明反射阵天线以验证单元的相移特性,仿真与实测结果表明,笔状波束反射阵天线峰值增益24.1 d Bi,总效率41.3%;具有-1阶模式的轨道角动量波束天线的实测方向图与近场平面相位分布也均与仿真吻合良好。另一方面,我们采用了多层频率选择表面法与极化旋转法分别设计透射阵天线。前者因为损耗问题导致相移范围仅180°,相位误差的增大使得天线效率较低,仅20.2%,为提高相移范围提高效率,采用极化旋转法设计透明透射阵天线,单元相移范围达到394°,最终实测透明透射阵天线总效率44.35%,1 d B增益带宽为30.43%。本部分所提出的微金属线结构在透明超表面设计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与应用前景。
(3)基于可逆氢化反应的高开关比石墨烯及其在射频可重构器件中的潜在应用。石墨烯作为最早的二维材料,其可调控的特性被学者们深入研究,但又因其调控范围不足导致其难以实际应用。本部分利用石墨烯的可逆氢化反应与多层结构设计,大大提升了石墨烯的开关比,实测直流开态电阻5Ω,关态电阻5 MΩ,使其可以满足射频器件中的调控范围需求,为其在未来可重构智能表面(RIS)、时空编码超表面等应用中建立基础。同时本部分提出栅型石墨烯加载方式,结合可逆氢化反应,使得单层石墨烯在微波传输线上的调控得以兼顾低插损与高隔离,加载栅状石墨烯结构的微带传输线开态与关态的S21仿真结果分别为-0.9 d B与-40 d B。本部分研究为石墨烯在未来可重构智能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调控方案与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