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墨烯
量子点
水中稳定性
纳米毒性
组学技术
摘要:
近年来,石墨烯系纳米材料(graphene-family nanomaterials,GFNs)因其独特性质备受关注。尤其2023年量子点技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石墨烯基量子点材料更受到纳米科技研究领域的青睐。随着GFNs生产和应用日益增加,其直接或间接释放到水环境中,有可能成为潜在纳米污染物。但目前有关小尺寸量子点材料在水环境中的暴露风险研究尚少。不同GFNs之间结构组成差异可能是影响其水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的重要因素,有必要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其中机制。而多数针对GFNs细胞毒性的研究局限于传统检测方法,缺乏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毒性机制的探索。为此,本论文以四种不同尺寸的GFNs为研究对象,包括石墨烯、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及氧化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oxide quantum dots GOQDs),探究了不同水环境条件及材料自身性质对GFNs水中稳定性的影响;并从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揭示GFNs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效应和毒性机制。
在针对四种GFNs水中稳定性的研究中,发现不同水环境条件和材料性质对团聚机制有影响。表征结果显示二维片状的石墨烯和GO在横向尺寸上分属微米和亚微米级;GQDs和GOQDs为纳米级的盘状量子点材料。四种GFNs的含氧官能团含量大小顺序为GOQDs>GO>GQDs>石墨烯。随着水中p H值上升,GFNs的Zeta电位下降。石墨烯、GO、GQDs和GOQDs在Na+中的临界絮凝浓度分别为16.6 mmol/L、68.5 mmol/L、2.74 mol/L和2.95mol/L;而在Ca2+中的临界絮凝浓度则分别为0.7 mmol/L、1.3 mmol/L、2.3mmol/L和2.0 mmol/L。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且尺寸越小的GFNs在一价阳离子中更不易团聚。而GOQDs相比GQDs具有更多的含氧官能团(尤其是羧基),更容易与二价阳离子发生交联导致聚集。此外,腐殖酸的存在提升了GFNs在纯水及电解质溶液中的稳定性。但GO、GQDs和GOQD通过表面官能团与腐殖酸和二价阳离子的桥接导致部分纳米颗粒团聚加剧。与GFNs作用后,腐殖酸三种亚组分的荧光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这与GFNs的疏水性有关,且GFNs对发射波长相对较大的组分优先吸附。此外,在三种天然水质条件下,离子强度越高且天然有机物含量越低时,石墨烯团聚越快;二价阳离子和天然有机物的增加,均会促进GO、GQDs及GOQDs的团聚。
以水中铜绿微囊藻作为受试生物,四种GFNs对水生生物具有毒性效应。石墨烯、GO、GQDs及GOQDs对铜绿微囊藻的96 h的EC50值分别为6.32mg/L、49.32 mg/L、63.2mg/L和22.46 mg/L,毒性大小顺序为:石墨烯>GOQDs>GO>GQDs。GFNs与藻细胞发生团聚及共沉降,尺寸较大的石墨烯和GO通过包裹藻细胞产生物理损伤。接触藻细胞后,四种GFNs均被吸收,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暴露于GFNs的藻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随GFNs浓度增加而升高,其中石墨烯组增幅最为明显。相比于GO,尺寸较小且缺陷密度较大的GOQDs诱发了更高水平的ROS。ROS引起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下降,抗氧化酶及抗氧化代谢物含量发生变化,并诱发膜脂质过氧化,产生大量丙二醛。GFNs暴露组藻细胞膜结构不再完整,膜通透性增大,并发生类囊体断裂、藻胆体减少、核质扩散、脂滴增多及质壁分离等超微结构的变化。相比于GO,尺寸较小的GOQDs引起的膜通透性及质壁分离的变化程度都更为明显。此外,四种GFNs还可通过吸附水中营养元素,导致营养元素缺乏,产生间接毒性。
在细胞、亚细胞水平进行毒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运用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从分子水平揭示GFNs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机制。与对照组相比,四种GFNs中石墨烯暴露组藻细胞的显著性差异蛋白及差异代谢物的种类最多。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暴露于GFNs的藻细胞与光合电子传递相关的蛋白显著下调;石墨烯和GOQDs还抑制了与卡尔文循环相关蛋白的表达。这破坏了电子传递并削弱了光合作用,导致大量ROS的产生。同时,四种GFNs均下调卟啉代谢相关酶的表达,导致叶绿素a合成受阻。此外,石墨烯和GO暴露组内大量核糖体蛋白表达下调。代谢组学结果表明,石墨烯下调多种抗氧化代谢物的表达,破坏了藻细胞的抗氧化防御系统。GO暴露组中11种氨基酸及其类似物表达下调,对氮的储存利用、抗氧化活性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而GQDs和GOQDs暴露组藻细胞则通过积累多种氨基酸及其类似物参与ROS清除及渗透调节,但这些保护性反应仍不足以抵御GFNs的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