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墨烯
改性沥青
流变特性
相容性
界面作用
摘要:
沥青是土木工程领域的一种重要粘结材料,主要用于路面铺设和建筑防水工程。然而,沥青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车辙、老化、水损等一系列病害,严重降低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因此,开发高性能改性沥青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是沥青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二维纳米碳材料,能显著提高改性沥青的高低温特性,疲劳特性和抗老化特性,与其他纳米材料相比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不同制备方法会造成石墨烯本征结构的差异,对改性沥青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论文采用不同本征结构的石墨烯,对改性沥青的宏观性能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微观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石墨烯改性沥青的界面增强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1)分别采用纳米尺寸石墨烯(NG)和微米尺寸石墨烯(MG)揭示了基质沥青力学性能对石墨烯尺寸效应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与0.02wt%NG改性沥青粘结剂相比,MG改性沥青的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值降低了24.0%,低温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了2.67℃,这归因于大尺寸石墨烯通过其芳香环结构与沥青之间具有较强的π-π相互作用,并能诱导石墨烯周围沥青中的极性组分产生较强的O-H···S氢键,使沥青分子键合更致密,改变沥青胶体的微观结构,从而使沥青的宏观力学性能显著改善。
(2)分别采用微米尺寸无缺陷的剥离石墨烯(EG)和具有空位缺陷的石墨烯(VDG)对基质沥青进行改性,揭示石墨烯空位缺陷效应对基质沥青力学性能和抗老化性能的关键作用。结果表明:0.02wt%VDG改性沥青的Jnr值比0.02wt%EG改性沥青降低了31.5%,老化指数以及热重失重率都比0.02wt%EG改性沥青显著降低,这是由于石墨烯纳米片的空位缺陷和沥青烷烃链段之间形成静电吸附,提高了胶体中沥青质的浓度,形成致密有序的沥青质堆积结构,降低了沥青的自由体积,促进沥青从溶胶结构向凝胶结构转变,从而提高沥青的力学性能和抗老化性能。
(3)分别采用低空位缺陷石墨烯(FG)和高空位缺陷石墨烯(AG)制备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揭示了石墨烯空位缺陷程度对SBS改性沥青的影响。结果表明:与0.05wt%FG复合SBS改性沥青相比,0.05wt%AG复合SBS改性沥青的疲劳寿命提高了43.9%,而Jnr值降低了14.4%,低温相转变温度降低了3.07℃。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高空位缺陷程度石墨烯通过与沥青轻组分发生静电吸附,增强SBS丁二烯的溶胀使其更加松散,增大SBS的表面积,改善SBS与沥青基体的相容性,提高SBS改性沥青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和低温抗裂性。
(4)采用三维多孔石墨烯(3DPG)制备不同掺量的3DPG/废旧橡胶(CR)改性沥青,揭示其高低温力学性能增强的本质。结果表明:与CR改性沥青相比,0.1wt%3DPG/CR改性沥青的Jnr值降低了41.3%,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了5.02℃。这归因于0.1wt%3DPG的掺入,增强了CR与沥青基体的相容性,并通过3DPG在低温下向内弯曲,抵抗外力的同时促进芳香分的运动,显著抑制CR改性沥青的低温开裂特性。3DPG在高温下向外弯曲,可抵抗膨胀的内应力,阻碍沥青分子扩散。
(5)采用不同掺量的3DPG研究SBS/CR改性沥青的高低温力学增强机理。结果表明:与SBS/CR改性沥青相比,2%3DPG掺量的改性沥青的模量在353K提高了46.2%,其SBS分子在273K的扩散系数提高了101.6%,在力学上证实了2%3DPG掺量能最有效提高改性沥青的高温弹性和低温柔韧性,这是由于在该掺量下3DPG与CR分子有最佳的静电吸附作用,SBS分子具有最佳的延展性,SBS形成CR分子桥接的“纽带”,有效降低改性沥青的自由体积,增强内聚力和粘度,提高高温力学特性。此外,3DPG有效促进SBS的低温扩散,改善改性沥青共混体系的低温抗裂特性。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石墨烯改性沥青增强机制的认识,为改性沥青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