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垂直石墨烯
金属有机框架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物
自支撑结构
复合材料
超级电容器
摘要: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介于传统电容和二次电池之间的电化学储能设备,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电力交通、混合动力汽车和飞机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然而,相对较低的能量密度严重限制了超级电容器在大规模储能设备中的实际应用。其中,高性能电极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是提升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电极材料还存在以下问题:1)块状粉末材料暴露活性位点少,易团聚;2)单一粉末材料的导电性低;3)充放电过程中材料不稳定,易粉化。针对这些问题,开发复合自支撑电极材料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之一。
垂直石墨烯(Vertical graphene,VG)由于具有以下优点:1)垂直结构,有利于活性材料的负载;2)开放式的孔道,有利于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的充分接触,促进离子传输;3)高导电性,有利于电子传输;4)自支撑结构,有利于避免粘黏剂的使用,减少接触电阻。因此,VG被认为是多组分复合自支撑电极材料的理想基底,能直接或间接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中。本论文主要基于垂直石墨烯为基底制备高性能自支撑电极开展了系统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为进一步提高VG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本章提出电化学氧化策略,使VG由固有的疏水性转化为超亲水性,并且引入的氧官能团可以产生赝电容,从而提高了VG的电化学储能性能。此外,通过研究电化学氧化时间对VG结构的影响,建立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经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电化学氧化7 min后的VG(EOVG-7)电极显示出1605 mF/cm2的超高面积比电容和优异的长时间循环稳定性(在10000次循环后比电容依旧能保持在95.3%)。当EOVG-7电极组装成对称超级电容器时,其电压窗口可以显著扩宽到1.8 V,从而使能量密度明显增加到138.3μWh/cm2。上述优异的储能性能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1)垂直石墨烯固有的结构特点,如垂直结构、自支撑结构和高导电性等;2)氧官能团的引入不仅改变了疏水性,而且能产生额外的赝电容。该结论也为后续构建不对称超级电容器的负极材料打下坚实基础。
(2)由于VG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秀的导电性,以上述VG为自支撑电极材料的基底,采用共沉淀法将ZIF-67均匀负载在VG表面上,随后通过选择合适的煅烧条件将负载在VG表面的ZIF-67分别衍生为Co3O4(Co3O4-VG-CC)和N掺杂多孔碳(NC,NC-VG-CC),从而制备出两种复合自支撑电极材料。得益于VG的独特性质,Co3O4-VG-CC和NC-VG-CC自支撑电极材料不仅有效避免了“死质量”的产生和粘黏剂的使用,而且还加快了电子/电荷传输,使其展现出较高的比电容和优秀的倍率性能。当将Co3O4-VG-CC和NC-VG-CC自支撑电极组装成不对称超级电容器时,器件表现出43.75 Wh/kg的高能量密度和优秀的长时间循环稳定性(在循环20000圈之后比电容还能保持在91.5%)。
(3)为进一步提高MOFs衍生物的电化学储能性能,以上述VG为自支撑电极材料的基底,采用溶胶-凝胶法使ZIF-67均匀负载在VG纳米片上(G-ZIF-67-VG-CC),然后通过Ni离子交换法制备出具有“Mott-Schottky”异质结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自支撑电极材料(G-LDH-VG-CC)。得益于溶胶-凝胶法,LDH不仅能紧紧吸附在VG纳米片上,而且还表现出低结晶性,从而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而“Mott-Schottky”异质结的形成为复合自支撑电极材料的电子/电荷传输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最终,G-LDH-VG-CC电极材料展现出高的面积比电容(5513.8m F/cm2)、优秀的倍率性能以及良好的长时间稳定性。当G-LDH-VG-CC电极与电化学氧化VG电极组装成不对称超级电容器时,器件表现出404.8μWh/cm2的高能量密度、1600μW/cm2的功率密度和优秀的长时间稳定性(循环10000圈之后比电容还能保持在92%)。
(4)为了利用MOFs材料的多功能性,以上述VG为自支撑电极材料的基底,采用共沉淀法使ZIF-67均匀负载在VG表面上,然后通过热转化法将ZIF-67衍生为碳纳米管(CNT),从而获得碳纳米管负载VG的复合材料(CNT-VG-CC)。由于ZIF-67中有机配体包含N元素,在热解过程中N元素会掺杂到CNT-VG-CC结构中,导致其具有超亲水性。其次,CNT的引入提高了CNT-VG-CC电极材料的有效比表面积。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该系统中电化学储能性能,通过在电解液中引入[Fe(CN)6]3-/[Fe(CN)6]4-氧化还原添加剂来提供额外的赝电容,并研究了氧化还原添加剂的浓度对CNT-VG-CC电极电化学储能性能的影响。最终,优化后的CNT-VG-CC电极展现出高的面积比电容(1526.5 m F/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