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异质结构
石墨烯
金属硫化物
复合材料
负极
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摘要:
过渡金属硫化物因其具有高的理论容量,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成为近年来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面对过渡金属硫化物的低导电率、高电压滞后性和反应过程存在体积变化等问题,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构建异质结构和将其与碳质基质复合等方法进行探究改性,提升材料的导电性能的同时,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本文讨论了三种不同形貌的双金属硫化物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分用作锂/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表征如下:
(1)一步水热方法合成了花状前驱体Sb2MoO6,以升华硫粉为硫源,经过高温煅烧得到Sb2S3/Mo S2异质材料,以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GO)为碳源,通过静电自组装复合包覆后,进一步锻烧还原得到花状Sb2S3/Mo S2@rGO复合材料。当不同氧化石墨与中间产物质量比例为1:5时,花状Sb2S3/Mo S2@rGO复合材料在储锂、储钠过程中,表现出更佳的循环特性。在储锂过程中,0.1 A g-1下循环150圈后,仍有991.1m Ah g-1的可逆容量,库伦效率为98.4%,在储钠过程中,0.1 A g-1下循环150圈后,仍有619.5 m Ah g-1的可逆容量,库伦效率为99.0%。其稳定的电化学能力由来如下:独特空间约束效应的二元金属硫化物异质结构,形成的内置电场,加速离子的转移,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为复合材料提供高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
(2)通过简单的搅拌共沉淀、水热、高温煅烧和静电自组装法等方法制备了十二面体CoS2/Sb2S3/NC/CNTs@rGO复合材料。当中间产物和不同氧化石墨质量比例为4:1时,十二面体CoS2/Sb2S3/NC/CNTs@rGO复合材料在储锂、储钠过程中,表现出更佳的循环特性。在储锂过程中,0.1 A g-1下循环150圈后,仍有958.1 m Ah g-1的可逆容量,库伦效率为98.5%,在储钠过程中,0.1 A g-1下循环150圈后,仍有643.7 m Ah g-1的可逆容量,库伦效率可维持在98.3%以上。其稳定的电化学能力来源于:得益于CoS2和Sb2S3之间的异质结构协同作用、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高导电特性,使得电极材料的离子扩散能垒和电荷转移电阻有效降低,更大限度地其发挥储能效果。加上自身的核壳结构,使得材料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进一步扩大电极材料和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Li+/Na+的传输,加速反应动力学。
(3)通过简单的水热、静电自组装法和高温煅烧等方法制备了棒状Sb2S3@Mo7S8@rGO复合材料。Sb2S3和Mo7S8材料形成异质结构,利用两者在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内置电场,显著缓解了周期性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Mo7S8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纳米片层结构,使得材料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进一步扩大电极材料和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Li+/Na+的传输,加速反应动力学。在储锂过程中,0.1 A g-1下循环150圈后,仍有798.6 m Ah g-1的可逆容量,库伦效率为98.7%,在储钠过程中,0.1 A g-1下循环150圈后,仍有634.9 m Ah g-1的可逆容量,库伦效率可维持在99.0%以上。得益于这特殊的形态构建,使得Sb2S3@Mo7S8@rGO复合材料作为锂/钠离子负极材料时,使得电极材料的离子扩散能垒和电荷转移电阻有效降低,更大限度地其发挥储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