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墨烯/热塑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
分子动力学
界面力学性能
表面官能化
石墨烯层间距
摘要:
热塑性聚氨酯材料具有高弹性、轻质以及模量可调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减震缓冲、抗弹结构防护等领域,但由于传统、单一的热塑性聚氨酯存在着模量小、硬度低以及抗冲击性能差等问题,使其无法满足当今先进工业化领域的应用需求。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添加石墨烯材料来增强聚氨酯材料自身的力学性能。随着石墨烯以及石墨烯/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合成工艺不断完善和优化,石墨烯/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增强,但受限于聚合物纳米复合体系各组分间相互作用情况的复杂性以及实验检测手段的局限性,导致目前从微观层面对石墨烯/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机理的研究工作尚有不足,其中主要包括石墨烯与聚氨酯间的界面力学性能以及石墨烯分散性等问题。因此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开展上述问题的研究对设计制备石墨烯/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工作如下:
首先,建立法向界面模型和切向界面模型。通过开展分子动力学拉拔和拔出模拟,研究体系温度和热塑性聚氨酯的硬段含量对平整石墨烯/热塑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选取界面粘结强度以及界面剪切强度等参数,结合原子均方位移以及石墨烯表面芳香环变化率等分析手段,给出了体系温度和硬段含量对体系界面强度的影响规律及其内在原因。结果表明,降低体系温度或提高硬段含量均会提高界面粘结以及剪切强度,其主要增强机理是通过降低原子动能或者限制分子链运动从而抑制基体内部分离。其中,硬段含量对界面法向分离行为有显著影响,重点体现在当硬段含量为69.80 wt%和81.92 wt%时,界面分离位置发生在石墨烯界面处,而当硬段含量为60.81wt%时,界面分离位置发生在基体内部。此外,当硬段含量为69.80 wt%时,能够有效延迟界面粘结强度失效,从而更好的起到载荷传递效应。
其次,建立不同官能团类型和含量的界面模型,研究石墨烯表面在修饰不同类型和含量官能团的情况下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含量情况下,相比于环氧基和氨基,在石墨烯表面修饰羟基和羧基官能团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界面结合性能,但随着含量增大,该效果逐渐减弱。通过径向分布函数、氢键数量和密度揭示其增强机制,确定了官能团极性以及氢键作用在石墨烯与聚氨酯间的界面结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发现增强效果减弱的原因在于官能化石墨烯与聚氨酯间所形成的氢键随含量的增加达到饱和状态,以上结果为聚氨酯和官能团石墨烯间形成的氢键类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此外,通过开展拔出模拟,验证了上述结果的正确性,并进一步发现与官能团大小引起的机械互锁效应相比,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在剪切性能的影响中占主导地位。在获取了单一官能团类型和含量对石墨烯/聚氨酯界面力学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在相同含量下比较只修饰羟基、羧基以及同时修饰两种含氧官能团情况下的界面相互作用能、氢键数量和密度以及界面剪切性能等参数,提出了石墨烯表面官能团修饰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当氧化石墨烯表面同时修饰羧基和羟基且含量分别为5%和2.5%时,可以获得较强的界面力学性能。
最后,考虑到多层氧化石墨烯的分散性给研究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增强机理的工作带来的复杂性,本文建立了单、双层同向排布的聚氨酯/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简化模型,通过开展单轴拉伸模拟,研究了单层氧化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层间距对石墨烯/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拉伸过程中势能变化、体系孔隙率、拉伸应变云图以及体系密度分布确定了含单层氧化石墨烯的聚氨酯纳米体系应力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当体系未到达屈服强度时,分子链的微重排运动和相对滑动占主导作用;当体系应力开始下降直至损伤失效时,体系内孔隙的形成及衍化开始发挥主要作用,其原因在于氧化石墨烯与聚氨酯基体形成的界面结构引起了结构分布不均匀,进而导致氧化石墨烯两端出现应变集中。随后,在基于单层氧化石墨烯情况所得结论,通过改变氧化石墨烯层间距,讨论了不同层间距对聚氨酯纳米体系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化石墨烯层间距的增加,体系弹性模量与屈服强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失效应变则与之相反,而且当氧化石墨烯分散性较好时,还能够起到体系延迟损伤失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