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电刺激
还原氧化石墨烯纤维
坐骨神经
石墨烯基支架
摘要:
研究背景与目的: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是临床常见病,因其恢复效果差,常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异常,尤其是长段神经缺损。近几十年来,探索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治疗策略一直是组织工程学研究的热点。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ES)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神经修复的物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治疗过程中。然而,ES用于治疗PNI的治疗参数以及发挥作用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长段周围神经缺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自体神经移植仍是治疗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金标准,但因自体神经移植往往存在供体缺乏、供体部位的继发损伤等缺点,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亟待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能够代替自体神经移植。利用具有优越理化性能的生物材料来调节神经细胞的功能,并通过提供各种生物活性条件以促进新生轴突的生长,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石墨烯基支架(Graphene-based scaffolds,GBSs)因其具有细胞外基质的特性,可以传导电信号,被广泛应用于修复PNI。同时,因石墨烯(Graphene,Gr)及其含氧衍生物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GO)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 GO)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良好的力学性能,因此将它们与ES联合促进神经再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研究就有效ES电流强度进行了实验探索,以期得到能够促进神经修复的适宜电流强度;并对ES的不同时期进行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以期探索ES促进神经修复的生物学机制。同时,本研究旨在探索通过一步限域水热法(One-step dimensionally-confined hydrothermal,DCH)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纤维(Reduced graphene oxide fibers,r GOFs)的理化性质、生物相容性,并将r GOFs与ES联合应用于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部位,以期得到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治疗方法。
研究方法:
1.通过将不同电流强度的ES(20Hz,1h)作用到大鼠雪旺细胞系(Rat Schwann cells,RSC-96)和嗜铬细胞瘤细胞系(Rat pheochromocytoma cell line,PC-12),并对施加过ES的RSC-96细胞进行活死细胞染色,对施加过ES的PC-12细胞进行细胞骨架荧光染色,从而探索最佳ES电流强度。
2.构建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模型,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电刺激组(ES组)以及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在术后4周与8周检测大鼠下肢运动功能、神经电生理、腓肠肌失神经萎缩恢复情况、神经髓鞘化轴突恢复情况以及神经特异性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从而评价ES对神经损伤修复的治疗效果。
3.基于对ES不同时期大鼠坐骨神经的RNA-Seq结果进行分析,得出ES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了差异基因的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以求发现其作用规律。
4.通过DCH方法制备r GOFs,并检测了r GOFs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表面电荷、亲/疏水性、力学性能以及导电性能。
5.通过体外细胞毒性检测以及大鼠体内各器官组织毒性检测,确定r GOFs的生物相容性。
6.构建大鼠坐骨神经10mm神经缺损模型,分为硅胶管组(S组)、硅胶管+ES组(S+ES组)、填充r GOFs的硅胶管组(SGC组)、填充r GOFs的硅胶管组+ES组(SGC+ES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uto组)以及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在术后8周与12周检测了神经大体外观、大鼠下肢运动功能、神经电生理、腓肠肌失神经萎缩恢复情况、神经组织形态恢复情况、神经特异性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从而评价r GOFs联合ES对神经再生的治疗作用。
研究结果:
1.电流强度为1-3m A时,RSC96细胞的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电流强度为3m A时,PC-12细胞数量最多(p>0.05);施加电流强度为4m A时,死亡细胞比例上升明显(p>0.05),PC-12细胞数量下降明显(p>0.05)。
2.通过对大鼠步态分析、坐骨神经功能指数、CMAP振幅、潜伏期时长、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湿重恢复情况、腓肠肌横断面Masson染色、神经横断面透射电镜观察髓鞘厚度与轴突面积以及神经特异性蛋白(NF200、S100)的免疫荧光染色等实验,证实了电流强度为1-3 m A的ES与对照组相比下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