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重金属土壤
微生物电化学
碳纳米材料
改性电极
嗜酸细菌
摘要: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点位超标率高达16.2%,其中铜、锌、镉和铅的污染比例分别为2.1%、0.9%、7.0%和1.5%,而矿区土壤受重金属污染含量点位超标率高达36.3%,需研发绿色高效的方法修复该类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法具有经济和环境的双效益,但存在修复周期长的缺陷。生物电化学技术是处理重金属土壤的快速、高效和可持续的替代方法。将碳纳米材料与具有电化学活性的微生物结合使用,可以在电极系统中形成介导长距离电子传递的导电网络,从而解决土壤修复中电子传递效率低的问题。本文针对电子废弃物拆解场地的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生物电化学修复技术研究,主要重金属为Cu、Zn、Cd和Pb,通过驯化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以下简称“A.f菌”)的重金属性及电化学活性,构筑碳纳米结构与表面修饰相结合制备生物相容性好的电极结构,研究电化学活性微生物、重金属离子在改性电极表面的传质状态及其相关的电化学性能,基于均匀且致密的碳纳米活性膜的结构化优势,结合驯化嗜酸菌的适配性,并研究这类新型且结构化的改性电极在土壤介质下参与重金属电催化反应中的修复效率。
本实验采自浙江省某电子废弃物拆解场地附近土壤,通过逐渐升高重金属土壤与培养液的固液比,以连续传代法选择适应期突变的A.f菌进行富集和纯化,采用氧化石墨烯悬浮液(Graphene Oxide,简称GO)改性原石墨电极棒,在恒定微电场的作用下修复重金属土壤,设置电场和接菌对照,并在期间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监测电解液重金属的浓度,为接下来电化学微生物的驯化培养、碳纳米材料改性电极以及生物电化学系统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具体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探究电化学活性微生物的胞外电子转移机制,结合碳纳米材料可形成长电子迁移,将传统纳米距离的胞外电子转移整合至厘米,并对BES下影响修复效果的电极材料及构型、土壤的理化性质、金属种类及浓度、pH值、电场的强度和输出的方式等因素讨论分析,概述了碳材料在BES的应用及关键技术,探讨了碳纳米材料和电化学活性微生物的适用性。
(2)由于重金属对A.f菌的生物活性和产酸性有一定毒性作用,且高电流会对A.f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通过嗜酸菌的耐重金属性和电化学活性的驯化实验,A.f菌对重金属土壤的耐受浓度可以从0g/L逐步提升,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浓度到5g/L时,氧化还原电位从386mV提高至620mV,适应周期突变,其完全氧化Fe2+的周期从5d缩短至3d,表明连续传代驯化可以明显提高A.f菌的重金属耐受性。排除微电流单独因素对pH值和ORP的影响,在恒定20mA微电流下,A.f菌在适应1天后pH值从2.4持续下降至2.1,ORP值在适应1d后从364mV持续上升至602mV,表明外加适应的微电流有助于提升A.f菌的生长繁殖及电化学活性,功能性驯化嗜酸菌种可以提升BES中嗜酸菌的胞外电子转移效率。
(3)为了解决传统石墨棒电极生物相容性差和易腐蚀的问题,碳纳米材料改性阳极材料并与A.f菌进行适应性培养实验,表明利用浸泡干燥法可以成功将GO均匀且致密的附载在石墨棒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法(XRD)、输出电压及循环伏安曲线分析,发现GO为单层且表面基本光滑的二维纳米材料,在接入A.f菌3d后,表面有菌团附载,且改性后的材料比未改性的石墨电极棒附载更多,是因为改性材料表面结构表现为粗糙且具有大孔隙,更有利于A.f菌附着,A.f菌与碳纳米材料可以实现3D结构整合,相对于未改性电极输出电压提升0.9~1.24倍。电极上生物膜的形成扩大电活性面积近6倍,其中改性GO电极表面电化学活性面积从0.71增大至4.16,表明改性电极提高了电子转移动力学。本实验碳纳米材料对生物电化学系统阳极进行表面结构改性方法,并与嗜酸菌进行适应性培养,讨论并评价了改性阳极表面生物膜的电化学活性。
(4)利用单一因素实验研究3D改性阳极材料、驯化后的A.f菌、外接电场对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首先,在利用BES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A.f菌的pH值在适应1d后一直下降,并且改性电极组下降最为明显,由初始的2.45下降为2.07,且施加外电场会加速系统中H+迁移,导致最终稳定pH值更低,仅接种菌实验组相对于仅施加微电流的实验组的ORP提升1.5倍左右,改性电极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ORP,表明GO改性电极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石墨棒的生物相容性。其次,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改性电极A组对比单一淋洗和电动修复提高不同重金属脱除率1.2~1.7倍,处理3d后土壤中Cu、Zn、Cd和Pb的去除率最高可达达93.9%、89.9%、85.9%和83.4%,相对于未改性B组提高1.14、1.29、1.25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