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基负极
二氧化钛
石墨烯
导电网络
苹果酸
摘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对于储能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锂离子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由于石墨基负极材料在能量密度上提升有限,作为新一代负极材料的氧化亚硅可弥补此项不足。但是,氧化亚硅负极材料仍存在诸多问题:1)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导致电极粉化;2)锂离子首次嵌入过程中生成不可逆相导致库仑效率过低;3)本征电导率低。针对氧化亚硅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氧化亚硅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入手,有效改善了氧化亚硅的电化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片状锐钛矿型二氧化钛附着在还原氧化石墨烯上的复合材料(RT),其中RT材料中r GO具有导电性好,机械强度高的优势,二氧化钛锂化后可快速传导锂离子,且体积膨胀小。将RT与纯氧化亚硅以一定比例进行球磨混合,得到了RT包覆的氧化亚硅复合材料(Si O@RT)。此材料制备的扣式半电池在首次库伦效率和长循环中表现优异,Si O@RT1首次放电容量为1926 m Ah g-1,首次充电容量为1470 m Ah g-1,首次库伦效率为76.3%,在200 m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400圈后仍有720 m Ah g-1可逆循环容量。相比而言,纯氧化亚硅电极首效仅为51.3%,在100圈循环后基本失去电化学活性。这是因为RT包覆在氧化亚硅表面,有效抑制其体积膨胀,同时增强了电极材料整体的导电性和锂离子扩散速率。
(2)首先探究了不同沥青含量为碳源对氧化亚硅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再选取最优的配方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球磨混合后置于管式炉中碳化处理,得到氮掺杂的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Si O@C-N1),将Si O@C-N1装配成电池后进行电化学测试,首次放电容量为1601 m Ah g-1、首次充电容量为1247 m Ah g-1,首次库伦效率为77.8%,在0.1C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后保留了884 m Ah g-1可逆循环容量。即使在1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Si O@C-N1经过200圈循环后仍有700 m Ah g-1的可逆循环容量。表征结果表明,添加的PVP有以下三个优势:作为N源掺杂包覆层中;形成碳纳米管结构与碳层双重包覆氧化亚硅,增强氧化亚硅导电性的同时抑制体积膨胀;作为分散剂在球磨过程中使得沥青包覆更加完整。
(3)在配置微米级纯氧化亚硅负极浆料过程中加入适量苹果酸,苹果酸通过氢键均匀包覆在氧化亚硅表面。其中Si O@MA-10%电极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195 m Ah g-1,首次充电比容量为1403 m Ah g-1,相比于纯氧化亚硅电极51.3%的首效,Si O@MA-10%电极首次库伦效率提升至64.0%,在200 m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后保留800 m Ah g-1的可逆循环容量。这归因于表面含有羧基基团和羟基基团的苹果酸层可作为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促进了Li+的扩散,减少了Li+的消耗,且苹果酸与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钠之间形成氢键与酯键,构成了更稳定的网络粘结剂结构,此结构有利于抑制氧化亚硅体积膨胀,大大提升了氧化亚硅负极的电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