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直流电弧法
高熵合金纳米颗粒
核壳结构
析氢反应
复合防腐涂层
摘要:
高熵合金(HEAs)凭借其独特的“四大效应”,近年来在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催化性能方面展现出显著优于传统合金的特性,因此受到了广泛的科学关注。高熵合金纳米颗粒(HEAs NPs)得益于纳米结构,拥有更高的比表面积,且其多元素组成和独特的高熵混合状态使其表现出催化活性可调和稳定性增强,是理想的析氢反应催化剂和防腐涂层填料。
然而,作为纳米级材料,在应用中改善高熵合金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和提高其稳定性非常关键。在析氢催化领域,纳米颗粒的团聚会显著降低其活性面积,进而影响催化效率,催化剂的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也至关重要;而在防腐涂层的应用中,团聚则会影响纳米颗粒在涂层中的均匀分布,削弱涂层的防腐能力。因此,提升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是提升其应用性能的关键。
核壳结构的设计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这种结构不仅有效改善了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并提高其稳定性,还可以通过壳层与内核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氮掺杂石墨烯凭借其卓越的电子传输能力和化学稳定性,成为与各种材料复合的理想搭档,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和防腐涂层领域。将氮掺杂石墨烯作为外壳,高熵合金作为内核,所构成的纳米颗粒展现了成为理想析氢催化剂和防腐涂层填料的巨大潜力。这种复合纳米颗粒不仅继承了高熵合金的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还借助氮掺杂石墨烯外壳的优异性能,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能和持久性。
本文构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氮掺杂石墨烯包覆高熵合金纳米颗粒(HEA@NC NPs),并深入研究了其在析氢反应催化剂及防腐涂层中的表现。通过系统分析合金内核的构成、壳层的特性及壳层厚度对纳米颗粒性能的影响,揭示了核壳结构在优化纳米材料性能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催化剂和防腐涂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纳米材料在能源转换、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采用简便的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厚度石墨烯壳层的HEA@NC NPs。通过细致研究合成条件对材料形成的具体影响,发现同时提升反应气压与电流强度,不仅能够成功实现石墨烯壳层的包覆,还能有效增加其层数。具体而言,将反应条件由最初的10 k Pa 60A提升至30 k Pa 100A,再至50 k Pa 140A时,产物依次呈现出HEAs纳米碎块、具有2-3层石墨烯壳层的HEA@NC NPs,以及最终拥有6-7层石墨烯壳层的HEA@NC NPs,展现了高度的可控性。
(2)将HEA@NC NPs应用于析氢反应催化剂中,系统地评估了其电催化析氢性能,并深入探究了合金内核、壳层结构及其厚度对催化性能的具体影响。对于含有不同元素数量的HEA@NC NPs催化剂而言,随着合金元素种类的增加,合金的熵值显著提升,转变为高熵合金。这种高熵合金中活性金属间展现出的强大协同效应,赋予了其卓越的电催化活性。此外,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也进一步佐证了合金高熵化对优化合金催化剂(35)GH*值的积极作用。而对于HEAs纳米碎块与不同壳层厚度的HEA@NC NPs催化剂,石墨烯壳层的包覆显著增强了合金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中,具有2-3层较薄石墨烯壳层的HEA@NC NP表现尤为出色。进一步通过DFT计算分析裸露的HEAs与HEA@NC,发现氮掺杂石墨烯壳层与合金内核之间的协同作用有效优化了(35)GH*,同时推断过厚的壳层会削弱内部合金对外壳的影响,从而限制催化剂析氢性能的提升。本文所研究的CuNiFeCoCrTi@NC NPs催化剂在-10 m A cm-2电流密度下具有117 m V的低过电位,并在长达500小时的测试中保持了优异的稳定性。
(3)为探索HEA@NC NPs在防腐领域的潜力,我们将其作为填料加入环氧树脂(EP)中制备了复合防腐涂层,并对其防腐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估。详细研究了填充量、合金内核、壳层结构及其厚度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对于填充量在0-1.0wt.%范围内的复合涂层,随着填充量的增加,涂层的致密性得到显著提升,但过量填充会导致颗粒团聚,反而影响防腐性能。通过对比,确定了0.5wt.%为最佳填充量。在比较HEAs纳米碎块与不同壳层厚度的HEA@NC NPs作为填料的差异时,发现具有核壳结构的HEA@NC NPs在EP涂层中表现出更好的分散性和填充效果,从而显著提升了涂层的防腐性能。特别是当选用Ni Fe Co@NC NPs和CuNiFeCoCrTi@NC NPs作为填料时,具有HEAs内核的CuNiFeCoCrTi@NC NPs对EP涂层的防腐性能提升更为显著。本文所研究的CuNiFeCoCrTi@NC/EP涂层在防腐测试中表现出色,腐蚀电压为-0.2831 V,腐蚀电流低至5.4325×10-5μA cm-2,阻抗模值高达3.64×10~8Ωcm2,且在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