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熵合金
力学行为
变形机制
石墨烯
复合材料
分子动力学
位错
摘要:
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FeNiCrCoCu高熵合金呈现出高硬度、卓越的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等优异的性能,有望成为下一代结构应用的候选材料。因此,对这种组分的高熵合金展开研究以期进一步改善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一种有效的策略是将石墨烯与高熵合金组合形成高熵合金/石墨烯纳米层状复合材料。然而,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技术层面,现有实验技术难以实现原子分辨率实时探测和捕捉微结构演变。幸运的是,原子模拟算法和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为在原子水平研究金属/合金体系的变形行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尤其是,分子动力学模拟作为一种三维可视化方法,可以实时探测和捕捉纳米尺度塑性的动态演变,揭示变形行为及相关机制。同时,反过来还可以指导和预测新型材料的设计。为此,本文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以FeNiCrCoCu高熵合金/石墨烯复合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纳米压痕、纳米划痕、单轴压缩以及冲击压缩加载下的力学行为开展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FeNiCrCoCu高熵合金/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纳米压痕过程展开了研究,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纳米压痕响应,探讨了石墨烯层数对硬度和杨氏模量的影响,揭示了复合材料的硬化机制。研究发现,在高熵合金表面覆盖石墨烯层后,复合材料的压痕硬度得到有效提高;由于石墨烯层具有较高的面内刚度,它的存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接触应力,抑制位错形核,从而有助于降低亚表面损伤。同时,通过增加实际受载面积使体系形成更多的Shockley位错和Stair-rod位错,从而贡献于复合材料的强应变硬化效应;复合材料的实质硬化效应是石墨烯的高面内刚度及其诱导的强应变硬化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2)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FeNiCrCoCu高熵合金/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纳米划痕过程展开了研究,分析了引入石墨烯后复合材料的纳米划痕响应,探讨了石墨烯层数对摩擦力、摩擦系数和磨损原子数目的影响,揭示了复合材料的减摩耐磨机制,进行了相关的纳米划痕实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高熵合金基体表面的摩擦。通过对比尖端原子力分布,发现显著的减摩效应是由局部钉扎位点对摩擦的贡献减弱而局部推动位点对摩擦力的贡献增强引起的;在高熵合金基体表面覆盖石墨烯层还可以抑制磨损损伤,这是引入石墨烯层后高熵合金亚表面的变形程度得到削弱和表面堆积行为得到抑制的结果;由于层间排斥效应,摩擦和磨损损伤随着石墨烯层数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改善;此外,制备了高熵合金/石墨烯层状复合材料,发现与纯高熵合金体系相比,复合材料的划痕深度降低、表面堆积行为得到抑制,与模拟结果保持一致。
(3)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FeNiCrCoCu高熵合金/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单轴压缩过程展开了研究,分析了引入石墨烯层后复合材料内位错与石墨烯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复合材料中与石墨烯尺寸相关的强化机制。研究发现,石墨烯对可动位错滑移施加的阻力,增加了位错间发生反应的可能性,促进了不可动Stairrod位错的形成,从而产生了实质强化效应;不可动的1/3<100>Hirth位错、1/3<110>位错和1/6<301>位错对复合材料的强化效应起着辅助的作用;由频繁位错反应引起的位错长度降低以及石墨烯对可动位错的吸收效应使得复合材料更容易发生位错饥饿,这促进了大量Shockley位错和Stair-rod位错的形成;由于石墨烯层的边缘充当位错源,引入直径略小于纳米柱的石墨烯层将会导致复合材料的弱化效应。
(4)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FeNiCrCoCu高熵合金/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冲击压缩过程展开了研究,分析了引入石墨烯层后复合材料的冲击波特性,揭示了复合材料的动态变形机制,探讨了冲击速度对变形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石墨烯对可动位错滑移施加的阻力提高了局部应力水平,促进了孪晶和HCP相的形成。正是这些额外形成的孪晶和HCP相促进了冲击波中的能量损耗,有助于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的提升;石墨烯的存在赋予了高熵合金额外的孪生路径,即通过诱发HCP相内层原子由HCP到FCC的结构转变;由于流动应力的增加,TRIP效应可以作为复合材料在较高应变下的主要应变协调模式,这有助于提升复合材料的应变硬化能力;此外,引入石墨烯层后,复合材料的动态变形机制由低应变下的位错滑移向较高应变下的HCP马氏体转变,随后是高应变下的BCC相变,这与不含石墨烯的纯高熵合金体系(由低应变下的位错滑移向高应变下的BCC相变转变)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