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线设计
编码超表面
石墨烯
多功能一体化集成
超材料
摘要:
随着当前电磁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军、民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天线向着性能多样、功能集成、智能调控以及轻、薄、柔的方向发展。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电磁材料,具有独特的高导电率特性和阻抗可调特性。基于石墨烯的天线不仅具备轻、薄、柔的优点,同时还可以实现对电磁波的动态控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现阶段的石墨烯天线存在功能单一、动态调控结构复杂和制备难度高的困境。本文以石墨烯为研究对象,结合超表面操纵电磁波的能力,探究石墨烯材料对天线的辐射、反射、散射、吸收与透射等功能的影响机理,实现天线辐射、反射、和散射性能提升,最终实现多功能一体化的石墨烯超表面天线。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针对传统金属天线重量大,在载体平台上不易共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石墨烯薄膜的柔性共形阵列天线设计方法。采用具备高导电率特性的多层石墨烯薄膜替代传统金属图案,解决了传统金属天线柔韧性差的问题。所设计的石墨烯天线由三个1×8串馈线性阵列组成,采用切比雪夫分布法构建电流幅值分布系数。天线安装在半径为30mm的柱面上,用于5G毫米波微型基站应用。仿真与实测结果表明,天线在23.0~24.7GHz宽带范围内实现了大于8d Bi的峰值增益,并实现了3束独立波束。通过对不同端口进行独立馈电,实现了三个方向的波束指向,包括0°和±37°。实验结果表明,高导电率多层石墨烯与铜具有相似的辐射特性,能够替代铜实现柔性、低剖面和多波束辐射设计。
2.针对天线载体空间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模理论的石墨烯超表面天线小型化设计方法。提出一种混合嵌入式超表面结构,引入了额外的数字电容,有效降低了超表面天线的谐振频率,并实现了显著的小型化。同时,利用特征模和等效电路分析方法研究了该超表面的工作机理,指导宽带圆极化辐射的最佳馈电位置。进一步通过激发一对简并模式,获得圆极化辐射和宽带阻抗匹配。最后,制作并测量了总尺寸为0.46λ0×0.46λ0×0.07λ0的工作在5GHz的石墨烯超表面样件,可获得21.40%的圆极化轴比带宽。实验表明,所提出的超表面天线具有体积小型化、圆极化带宽宽、成本低等特点,为实现无线通信系统中宽带圆极化天线的小型化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3.针对现有编码超表面波束调控机制单一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编码原理的石墨烯超表面的与波束调控方法。通过改变石墨烯的方阻值(Rs)来控制编码状态,设计了中心工作频率为50GHz的编码超表面。通过分析和优化设计,发现当石墨烯Rs值分别为10和1000Ω/sq时,单元的反射相位差可以达到180°±37°。进一步构造了1-bit的“0”和“1”单元。设计并模拟了几种编码序列,实现了包括单波束生成、双波束生成、四波束生成、30°波束偏转和RCS缩减的功能。
4.针对现有低散射超表面散射抑制效果不足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石墨烯超表面宽带RCS缩减方法。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编码序列,在宽带范围内有效降低了超表面的RCS。同时,采用丝网印刷石墨烯墨水的方法制备样件,将测量结果与全波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对天线的性能进行了测试。超表面在12.5~27.7 GHz范围内实现了10d B以上的RCS降低,分数带宽为75.6%。该宽带RCS缩减超表面可应用于复杂目标实体的隐身。
5.针对现有石墨烯天线功能单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功能集成的THz透射/反射一体化石墨烯编码超表面。通过在反射型石墨烯编码超表面上加载透射石墨烯频率选择表面,既可实现通带外吸收隐身,又可实现对通带内透射的波束进行反射调控的功能。其中,上层设计的带通频率选择表面具有低损耗高吸收的特点,使用印刷高阻抗石墨烯墨水代替集总电阻,解决了集总电阻损耗大,成本高和焊接难度大的问题。下层石墨烯编码超表面采用电导率动态可调的单层石墨烯,实现通带内反射波束动态可调特性。在通带外低频10~15.2THz和高频22.8~39.3THz中均能实现-10d B的RCS缩减,在通带内实现10°,20°和30°的波束偏转。提出并实现的透射/反射一体化的石墨烯编码超表面,拓展了石墨烯材料在电磁器件设计中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