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计算
缺陷
电子性质
金属原子吸附
摘要:
石墨烯,作为首个成功合成的单原子层二维碳材料,凭借其卓越的电子、光学和机械性能,已成为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在石墨烯的制备与后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空位缺陷、拓扑缺陷以及外引入缺陷等不同类型的结构缺陷。这些缺陷会打破石墨烯的对称性,显著改变其电子结构、光学特性以及机械性能。本研究旨在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深入剖析当石墨烯中同时存在空位缺陷、拓扑缺陷以及由羟基和环氧等氧化官能团构成的外引入缺陷时,这些缺陷的类型、分布及浓度对石墨烯光电性质、机械性质以及对金属原子吸附能力的影响。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揭示缺陷调控石墨烯性能的微观机制,为设计和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石墨烯材料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利用密度泛函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石墨烯中空位缺陷和拓扑缺陷对含氧官能团分布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多缺陷氧化石墨烯的结构模型。通过自主开发的“快速搭建指定缺陷rGO结构的软件”,全面考虑了所有潜在的吸附位点,并成功找到了在能量上更为有利的结构。与原始石墨烯表面含氧官能团通常相互聚集的特性不同,研究结果发现含氧官能团更倾向于优先吸附在缺陷附近。此外,它们也可能分布在缺陷石墨烯的同一侧或两侧。这些多缺陷氧化石墨烯展现出多样的电子特性,可以表现出金属性或半导体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缺陷石墨烯表面吸附相同的含氧官能团后,它们的电子性质会变得非常相似。此外,石墨烯晶格中的空位/拓扑缺陷和含氧官能团的共存,赋予了石墨烯独特的机械各向异性,包括罕见的负泊松比。这些多缺陷氧化石墨烯还表现出各向异性的光学性质,与原始石墨烯相比,它们在红外和可见光区域的吸收率更高。
(2)系统研究了多缺陷氧化石墨烯表面缺陷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吸附能力的调控机制,进而探索石墨烯基材料在新能源电池、催化剂等领域的潜在应用。通过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多缺陷氧化石墨烯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Li,Na,K,Rb,Cs,Be,Mg,Ca,Sr,Ba)原子之间的吸附能,并深入剖析了吸附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电子性质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缺陷的存在显著增强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原子在多缺陷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并会使其稳定地吸附在缺陷环上方。在吸附过程中,部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原子会与氧化基团形成团簇,进而吸附在石墨烯表面。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吸附会使多缺陷氧化石墨烯电子性质表现为半导体性或金属性,其中Na原子吸附的SW-O&OH结构具有0.55 e V的最大带隙值。此外,当不同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原子吸附在多缺陷氧化石墨烯表面时,它们会在电子态密度上产生峰值与峰位各异的特征峰,这为区分和识别不同金属原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时,还研究了多缺陷存在时对石墨烯储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陷和氧化官能团的引入显著提升了石墨烯存储锂原子的能力,为锂原子的存储提供了较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