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墨烯气凝胶
宽频吸波材料
介电性能
阻抗匹配特性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同时,雷达技术的进步也对隐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致力于开发一种薄型、超轻、宽频吸收的多功能吸波材料。石墨烯气凝胶因其低密度、高介电损耗、良好的耐压缩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在隐身领域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石墨烯气凝胶的高电导率引起了阻抗失配,造成其吸波带宽较窄。传统方法通过引入磁性介质提升吸波性能,但这通常限制了材料的吸波带宽并增加了重量。本文提出三种调控石墨烯气凝胶介电性能的策略,以改善阻抗匹配,从而扩展吸波带宽:开发了负载氧化石墨烯纳米带的石墨烯蜂窝结构气凝胶;构建了石墨烯与柔性透波纤维的复合结构气凝胶;设计了层状石墨烯气凝胶及阻抗渐变结构。这些创新策略为提升吸波材料的性能开辟了新途径。
本论文根据麦克斯韦-加奈特理论,通过添加具有较低介电性能的增强相,成功降低了石墨烯气凝胶的等效介电常数,有效解决了阻抗失配问题。采用空气作为模板,将氧化石墨烯纳米带(GONRs)与氧化石墨烯(GO)混合后共同构建了三维多孔结构。经化学还原、空气干燥及热处理后,制得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纳米带气凝胶(GG)。实验结果表明,随着GONRs含量增加,GG的介电常数受到成分及微观结构影响,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纯石墨烯气凝胶相比,GG的吸波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当GO与GONRs的质量比为1:1时,GG(密度为8.16 mg/cm3)的介电常数最小,有效吸收带宽最宽,高达8.45 GHz,且最小反射损耗值达到了-63.52 dB。对吸波机理进行分析,GG吸波性能的提升主要得益于GONRs引入导致的阻抗匹配优化及极化中心增加。此外,GG的三维多孔杂化结构还带来了其他多种功能性特点,包括低热导率(低于0.060 Wm-1K-1)、优异的弹性和耐疲劳性。这些综合性能的提升有助于GG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新型材料。
在柔性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柔性材料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优异的柔性对于保护吸波材料在复杂多变的应用环境中免受损害至关重要。本研究将阻抗匹配特性出色的柔性石英纤维与氧化石墨烯混合,仍利用空气作为模板构建了多孔结构,并通过简化的还原、干燥和热处理工艺,制备出不同厚度和成分配比的柔性吸波板(GS)。研究结果表明,石英纤维网络与石墨烯蜂窝状多孔结构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复合结构,赋予了GS极低的密度(3.56-4.39 mg/cm3)和优异的综合性能。随着石英纤维含量增加,GS的介电常数显著降低,尤其是在10 mm板材上表现更为明显。经仿真和实验验证,所有GS均表现出宽频吸波特性,电磁波垂直入射时,6 mm GS的有效吸收带宽达到10.55 GHz,而10 mm GS在2.79-18.00 GHz频率范围内的反射损耗低于-8 dB。且随着入射角增大,所有GS样品的反射损耗基本保持不变。与GG相比,GS在更低的密度下得到了显著提高的有效吸收带宽、柔性、弹性和隔热性能(热导率最低为0.019 Wm-1K-1)。
除了通过成分调控介电性能,本研究还探讨了通过设计微观与宏观结构调控介电性能的方法。成功采用液滴冷冻法结合水合肼还原技术制备了超轻层状石墨烯气凝胶LR,其密度范围为2.41-5.48 mg/cm3。研究结果表明,降低GO浓度能够有效减小LR的介电常数,并提升其吸波性能。同时材料的介电常数和吸波性能展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当电磁波入射方向垂直于片层时,LR4样品在3.3 mm厚度下实现了最大的有效吸收带宽,达到8.55 GHz。与GG和GS相比,LR具备更加出色的弹性和隔热性能(热导率最低为0.011 Wm-1K-1)。并且,基于阻抗渐变原理,通过设计多层圆柱形和半圆柱圆弧向上周期排列的波浪形超材料,实现了低频吸波性能的显著提升。仿真结果显示,波浪形超材料LR8v在2.6-18.0 GHz频段内实现了超宽频有效吸收。采用弓形法测试LR4单层圆柱形和波浪形超材料的广角吸波性能,结果与仿真高度一致,证明了本设计的有效性。这一突出的吸波性能得益于阻抗匹配与衰减性能的协同优化。本研究不仅证明了阻抗渐变设计对吸波性能提升的重要性,也为开发轻质高效吸波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方向和实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