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墨烯
掺杂
微波还原
电磁特性
电磁波吸收
摘要:
5G电子通讯设备和雷达在工业、商业以及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全面展现了我国在高新技术和国防力量方面的强大实力。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致力于各类电磁装备和多样化电磁功能材料的研发。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便捷,电磁干扰和信息泄露的风险也日益凸显,电磁污染问题随之成为亟需解决的挑战。厚度薄、质量轻、吸收频带宽、吸收性能强而稳定的新型电磁波吸收材料有望满足当前的应用需求。二维轻质石墨烯凭借卓越的理化特性和机械性能,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电磁波吸收材料。然而,纯石墨烯单一的能量损耗机制难以满足阻抗匹配要求,严重限制了其在电磁波吸收领域的应用。目前的普遍策略是将其与其它具有不同电磁损耗特性的材料结合,优化阻抗匹配性能的同时引入多元化的能量损耗路径。然而,这一策略极大劣化了石墨烯固有的轻质特点与电子特性优势,迄今为止,针对石墨烯电子性质调控的研究较少,且电磁波吸收性能提升有限。本研究专注于石墨烯片层结构和电子特性的调控,探究改善阻抗匹配和衰减特性的有效策略,优化石墨烯基纳米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
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液相还原技术存在的石墨烯片层团聚的难题,本研究聚焦于石墨烯的高效高质量还原方式,利用固相微波制备技术,通过设计微波处理的工艺参数,有效调节氧化石墨烯(GO)的片层形貌与结构特性,进而有效调控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电磁参数。在微波功率350 W、微波处理时间12 s的实验条件制备得到性能优异的rGO材料(rGOMW350),在其极低填充率(仅为1 wt.%)以及材料厚度仅为2.5 mm时,有效吸收带宽EABmax达到6.04 GHz(11.78-17.82 GHz)。得益于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的可调节性,rGO的片层结构与官能团缺陷程度得以有效控制,二者协同作用显著改善了体系的阻抗匹配和衰减性能,实现了电磁波吸收性能的高效优化。理论研究方面,探究微波功率和时间参数对rGO微观形貌和结构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微波参数、微观结构与电磁波吸收性能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从材料制备角度为高性能纯石墨烯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开发提供全新思路。
针对石墨烯的电子性质调控难题,本研究利用高电负性N原子在还原石墨烯的同时进行掺杂,利用N原子的孤对电子与石墨烯的π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调节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的电子结构,有效调控体系的损耗特性,优化其电磁波吸收性能。通过改变微波时间,调节N掺杂构型的比例,有效调控电磁参数,在N掺杂前驱体为2-甲基咪唑、微波功率350 W以及微波处理时间10 s的实验条件制备得到性能优异的ND/rGO-10。在其极低填充率(仅为1 wt.%)以及材料厚度为2.5 mm时,EABmax达到6.62 GHz(11.14-17.76 GHz)。N掺杂破坏结构对称性,诱导体系电子在电磁场作用下发生微观偏移,电子自旋对称性破坏导致掺杂区域的电荷分离,引起极化损耗;N/rGO独特二维层状结构有助于电子的传输,通过产生微小电流增强导电损耗。此外,基于碳载体上不同类型的N掺杂构型引发电子偏移程度的差异性,本研究还探讨了不同N掺杂构型比例对N/rGO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N掺杂构型、微观结构与电磁波吸收性能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从电子结构调控角度为高性能特定构型N/rGO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方案。
聚焦金属原子修饰rGO触发独特电磁效应,利用Fe原子价层d轨道未填充满的独特电子结构特性,构建了一种原子尺度的高跃迁偶极子。具体地,借助微波制备技术,调节原料投料比,调控体系中Fe原子的分布形态,包括Fe单原子(Fe SAs)、小尺寸Fe亚纳米团簇(Fe SNCs)和纳米Fe团簇(Fe NCs),构建高跃迁偶极子。得益于特定结构设计,同时具有Fe SAs和Fe SNCs两种原子分布形态的Fe SAs+SNCs/rGO在极低填充率(仅1 wt.%)显示出优异电磁波吸收性能,在2.3 mm厚度,RLmin达到-62.26 d B,EABmax达到6.32 GHz。通过调控原子分布形态,引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使电磁场高度局域,触发Fe SAs和Fe SNCs两种局域等离子体共振模式的耦合效应,有效提升体系极化损耗。Fe原子簇的尺寸会影响Fe/rGO中Feδ+的电子结构,在Fe SAs+SNCs/rGO结构中,Fe原子相邻的C原子周围积累更多负电荷,高浓度的电子以迁移和跳跃方式沿Fe/rGO接触点转移到rGO,有效提升了体系电子传输效率,显著增强体系导电损耗。本研究从原子尺度为高性能Fe/rGO电磁波吸收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