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氮掺杂石墨烯
钴(簇)电催化剂
析氧反应
析氢反应
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第一性原理计算
摘要:
石墨烯作为一种二维网状的电子材料,具有优秀的导电性和电化学稳定性,比表面积较大,是常用的电催化材料之一,在电催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原子掺杂的方式对石墨烯进行改性可提高其导电性并增加反应位点,进而提高催化性能。过渡金属钴(簇)可有效负载到NG(氮掺杂石墨烯)上,用作电催化剂高效催化水解和二氧化碳还原等反应。负载的钴原子个数以及负载结构会影响反应的电催化性能和机理,而对其系统深入的研究还较少。本论文将帮助实验研究人员通过在含氮石墨烯基底材料的适当位置引入不同数量的金属原子来调整OER(产氧反应)/HER(析氢反应)/CO2RR(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的性能,为含钴原子的氮掺杂石墨烯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第一章简介了石墨烯基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了相关的理论计算方法。在第三章中,我们在石墨烯上引入4个N原子形成氮掺杂石墨烯,之后将1至4个Co原子负载到氮掺杂石墨烯的含氮空腔中,得到了8种不同的氮掺杂石墨烯负载钴簇结构,系统研究了其空间结构、稳定性、能带结构、态密度等性质,并进一步探讨了碱性条件下的OER机理及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oxy-NG(x表示Co原子个数,y表示不同的空间构型)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带带隙均在0.25 eV以下,且Co原子和N原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保证了Coxy-NG的稳定性,通过计算四种吸附中间体(H2O*、OH*、O*、OOH*)的吉布斯能变化,发现Co31-NG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最优异的OER性能,过电势仅为0.31 V,这可能是因为Co31-NG拥有两个面外Co原子和一个面内的钴原子这种独特的空间构型。本章的工作说明在设计具有良好OER性能的氮掺杂石墨烯负载过渡金属电催化剂时要尽量设计同时含面内和面外过渡金属原子的结构。
在第四章中,我们对第三章设计的8种氮掺杂石墨烯负载钴簇材料对催化HER进行探究,并从电子结构的角度揭示了高HER性能的来源。通过计算得出,在酸性条件下Co21-NG具有最优秀的HER性能,过电势仅为0.23 V。通过研究碱性条件下8种氮掺杂石墨烯负载钴簇材料经过面外吸附、面内吸附、面外-面内吸附这三种途径下的中间体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发现Co21-NG在面外吸附或者面内吸附途径下具有最良好的HER性能,过电势为0.51 V。从电子性质角度解释,Co21-NG中Co原子的d带中心最靠近费米能级,对关键中间体H的吸附能力最弱,H*的脱附能垒最低,反应过电势最低。本章表明设计具有良好HER性能的氮掺杂石墨烯负载过渡金属电催化剂时要引入d带中心靠近费米能级的过渡金属。
在第五章中,我们设计了4种6个N原子掺杂的石墨烯分别负载1个到4个Co原子的电催化剂CoxN6-g(x为Co原子个数,6为N原子个数),通过对其空间结构的优化和稳定性及电子性质的计算,并探究了酸性条件下,不同催化途径下这4种结构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性能。结果表明,CoxN6-g具有稳定的结构及良好的导电性,在还原二氧化碳产甲烷的还原过程中,由于Co1N6-g的能带带隙较宽,Co1N6-g对关键中间体CHO*和OHCHO*的吸附更强,使得在A1(C吸附途径1)和B1途径(O吸附途径1)下产甲烷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而Co4N6-g对关键中间体OH*和OCHOH*的吸附更弱,在A2(C吸附途径2)和B2(O吸附途径2)途径下具有优秀的催化性能。本章工作说明设计具有优异CO2RR性能的氮掺杂石墨烯负载过渡金属电催化剂时应改根据能带结构来调控反应位点和反应途径。
通过以上工作,发现在设计OER、HER、CO2RR氮掺杂石墨烯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时侧重点有所不同,OER催化剂要求有面内面外同时存在的Co原子,而HER催化剂强调的是含有d带中心比较靠近费米能级的3d过渡金属原子,但是CO2RR催化剂的反应途径和反应位点确是通过能带结构来调控。总的来说,在设计OER、HER、CO2RR催化剂时要根据实际目的来对催化剂的电子性质或者空间结构进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