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电还原CO2
密度泛函理论
金属单原子催化剂
金属-氮-碳位点
结构-活性关系
摘要: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升高,引发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CO2RR),能够将CO2转化为可利用的化学品,同时具有高效环保的优点,CO2RR技术有望成为解决CO2问题的重要途径。氮掺杂石墨烯负载的金属单原子催化剂(M-N-C)具有原子利用率高,结构明确且可调控的优点,目前实验上已提出多种M-N-C改性方法使其高效电催化CO2转化为C1产物。然而实验上通过试错法进行大规模筛选催化剂结构面临着低效率、高成本的问题,此外M-N-C也存在缺乏系统性的调控改性策略和生成多碳(C2+)产物活性不佳的挑战。本论文通过合理设计轴向配位修饰以及Cu纳米团簇串联协同策略,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构建了p区元素轴向配位的MoN4(X-MoN4)和Cu团簇修饰的两种氮环境(吡啶氮-pd和吡咯氮-pl)配位的M-N-C(Cu/MN3/4-pd/pl)电催化剂,显著提高了 Mo金属单原子催化剂CO2RR的活性和选择性,实现了M-N-C高效电还原CO2形成C2产物,为改性提升M-N-C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思路和机理见解。
针对Mo金属单原子与中间体相互作用过强导致其CO2RR活性低的问题,基于DFT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地研究了 20种经p区元素配体轴向修饰的MoN4结构对CO2RR产一氧化碳(CO)和甲酸(HCOOH)的催化性能。轴向配体通过改变Mo金属单原子对中间体的吸附强度显著影响了 X-MoN4的活性和选择性,在HCOOH反应路径中,Ge-MoN4催化剂理论极限电势仅为-0.50V,表现出最佳的性能,同时有效抑制了析氢反应的发生。此外,系统的电子性质分析揭示了p区元素轴向配体对中心Mo原子的d轨道电子的调节作用,轴向配体不同程度地削弱了 Mo原子与中间体的轨道杂化强度,从而改变了反应吉布斯自由能。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X-MoN4催化剂的活性与轴向配体的固有性质高度相关,尤其是Mo-N键的键长和Mo原子与轴向配体元素之间的电负性差异。
针对孤立的金属单原子活性中心难以实现生产C2+产物的复杂过程的问题,结合金属单原子位点高效生成*CO中间体,以及铜团簇促进C-C耦合能力的优势,基于DFT计算系统地筛选了 80种不同种类和配位环境的Cu/MN3/4-pd/pl串联催化剂结构,以实现高效的电还原CO2生成C2产物目标。设计了三层关键标准,从微观机理层面分别研究了 Cu/MN3/4-pd/pl结构对*CO中间体的生成和迁移能力,以及促进C-C耦合能力。计算结果表明,Cu/RuN4-pl结构能自发生成*CO中间体,C-C耦合能垒仅为0.23 eV,表现出最佳的乙醇生产能力。同时,还建立了 CO吸附强度与*CO迁移能垒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CO的吸附强度可作为CO生成与迁移难度的简易描述符。此外,进一步探究了 Cu/MN3/4-pd/pl的电子结构对中间体吸附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单原子与CO之间温和的d-π,d-O和dπ*相互作用导致了适度的CO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