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超表面
类电磁诱导透明
慢光效应
石墨烯自组装膜
激光诱导石墨烯
摘要:
超材料,自问世以来,便彻底刷新人们对光学材料的固有认知。超表面,作为超材料的二维结构,进一步优化了对电磁波的控制能力。在此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热点是探索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灵活调控电磁波。其中,基于超表面的电磁诱导透明现象(又称类EIT,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like,EIT-like)是代表性工作之一,其关键在于内部微观结构能以特定方式相互影响,从而在宏观上表现出特殊的电磁响应,如透明窗口的形成。
当前,类EIT效应已在太赫兹和微波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低成本、高效率、易于加工的方法实现类EIT超表面,同时寻求进一步提高其可调性和应用灵活性的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采用激光制备技术,对石墨烯超表面进行加工,不仅提高了石墨烯超表面的制备效率和精度,而且通过对石墨烯微观结构的精确调控,实现了对类EIT现象的有效操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设计并制备了一种互补结构类EIT超表面。首先通过打破结构对称性,在0.509 THz处实现了类EIT谐振,反射率高达0.91。通过耦合双振子模型拟合,并观测磁场分布与表面电流分布,揭示了透明窗口的产生机理。随后,研究了器件在反射峰处的群延时,群延时高达9.93 ps。利用激光烧蚀技术在石墨烯自组装膜上制备了高质量、大面积的超表面(8×8 cm2),并对其进行了THz性能的实验测试,进一步验证类EIT效应。该工作为开发新型慢光器件超表面提供了新思路。
(2)提出了一种偏振相关型类EIT超表面,采用多对开口谐振环单元结构,并利用单元对称的超表面在0.337 THz和0.621 THz实现了偏振相关类EIT窗口。进一步建立耦合模型和谐振模式的近场分布,对类EIT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同时也模拟讨论了多极展开理论,计算分析各极子散射能量,验证电偶极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相位计算获得不同偏振下的群延时分别为3.65 ps和7.43 ps。最后理论分析其传感性能,发现其对变化的分析物光学参数敏感,因此该超表面有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件中。
(3)利用非对称开口谐振环设计了一款石墨烯基类EIT超表面。通过激光诱导石墨烯工艺,快速制备高质量的图案化定制超表面(10×10 cm2)。该超表面成功激发了26.4 GHz处类EIT谐振,实现了约0.9的高透射率。深入研究双振子模型、电磁场和表面电流分布,并探讨实现类EIT效应的明-准暗模式耦合机理。通过多极展开得出窗口的形成由电四极子主导,随后揭示了其慢光特性,群延时最大为0.298 ns。最后探究了其角度依赖性。该超表面为开发低成本、高灵敏度的柔性传感器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