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血清适配子
二价适配子
原发性肝癌
荧光分析
诊断
摘要:
背景与目的:
原发性肝癌(HC)作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尽管影像检查和肿瘤生物标志物等传统诊断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有时难以满足临床需求。适配子是能与靶标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结合的寡核苷酸序列,作为新型分子诊断工具,具有多种优势。本课题组前期筛选出一批肝癌血清适配子,并创建了基于适配子的三重血清荧光法,具有良好的HC诊断效果,然而其检测过程较复杂,不利于临床应用。氧化石墨烯(GO)是一种二维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特性,常被用于荧光传感器的开发。因此,本研究将建立基于GO的适配子HC诊断新方法,评价其对HC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临床影响因素,为建立简便、高效的HC诊断新方法奠定基础。
方法:
***对适配子的荧光淬灭作用及其靶分子检测价值
人工合成前期证实具有良好且独立HC诊断价值的4种肝癌血清适配子(AP9-90、AP8-2-7、AP8-1-5和AP9-152)和甲胎蛋白(AFP)的特异性适配子AP273,并标记FAM荧光团。以AP9-90适配子为代表,将标记有FAM荧光团的适配子分别于存在与不存在GO的条件下孵育,观察两者荧光强度的差异,以鉴定GO是否具有对适配子的荧光淬灭作用。优化各适配子与GO反应的实验条件,包括浓度/用量比、淬灭时间和淬灭温度。以AP273适配子为代表,建立基于GO的适配子荧光法,验证其是否具有检测靶分子的价值。
2.基于GO的单价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的HC检测方法建立与评价
(1)收集血清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HC和肝硬化(LC)患者治疗前的血清标本,置于-80℃保存。查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2)基于GO的AP273适配子荧光法的血清标本验证及实验条件优化:采用基于GO的AP273适配子荧光法检测不同AFP浓度的血清标本,验证其能否有效检测血清中的AFP水平。优化检测条件,包括GO用量、血清用量以及检测体系体积,以提高AP273适配子荧光法的检测性能。
(3)基于GO的单价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检测HC的实验条件优化:在上述优化条件基础上,优化检测体系体积和适配子与GO的用量比。将各单价肝癌血清适配子在不同条件下分别与HC混合血清和LC混合血清反应,再加入GO,测定荧光强度并比较,两种混合血清荧光强度差异最大时的检测体系体积和适配子与GO的用量比为最佳。
(4)小样本评价基于GO的单价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对HC的诊断价值:在上述优化条件下,采用基于GO的单价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检测60例血清标本(HC和LC各30例),获得原始荧光指标及其衍生指标(通过将原始指标经四则运算衍生),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价各适配子诊断HC的价值,并计算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阴性似然比和诊断比值比)。以荧光指标为变量,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联合模型,并评价所建模型对HC的诊断价值。
3.基于GO的二价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的HC检测方法建立与评价
(1)基于GO的二价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的建立和实验条件优化:以小样本分析发现的具有良好且独立诊断价值的两个肝癌血清适配子联合,建立基于GO的二价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通过小样本血清标本和混合血清分析,分别优化最佳检测体系体积和这两个适配子间的用量比。
(2)扩大样本评价基于GO的二价适配子荧光法对HC的诊断价值:扩大样本进行检测,以AUROC值评价基于GO的二价适配子荧光法对HC的诊断价值,并与基于GO的单价适配子荧光法和前期建立的三重血清荧光法相比较。
(3)基于GO的二价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对HC亚型的诊断价值和比较:根据影像学、病理和AFP值,将HC细分为早期肝癌、小肝癌、AFP阴性/阳性肝癌,以AUROC值评价二价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对各亚型HC与LC的区分价值,并与单价适配子荧光法相比较。
4.实验室指标、肝癌临床和病理特征对基于GO的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检测结果的影响
(1)基于GO的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单价和二价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检测结果与临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对存在相关性的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亚组分析,进一步分析实验室指标与二价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检测结果的关系。
(2)基于GO的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检测结果与肝癌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将HC细分为TNM分期(Ⅰ-Ⅳ期)、BCLC分期(0和A-D期)、肿瘤大小(>5 cm与≤5 cm)、肿瘤单发与多发、淋巴结转移与否、血管侵犯与否等类型,并分别比较各肝癌不同特征类型间荧光检测结果的差异,评价基于GO的单价和二价肝癌血清适配子荧光法检测结果与上述肝癌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