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纤维素
丝素蛋白
织物
柞茧
丝素纤维
石墨烯
柔性导电复合材料
摘要:
柔性导电复合材料因其柔韧性、多样性及良好的导电能力使其在柔性电子、智能材料、传感器、仿生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能源、医疗等领域有巨大应用前景。二维石墨烯因其综合性能优异,是高分子基体常用的导电填料。然而石墨烯易聚集且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界面结合较差,难以构建均匀、连续的导电通路,极大影响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并限制其应用。因此,天然材料与导电介质的界面改善及导电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是本论文研究重点。本论文以天然纤维(纤维素、丝素)为基体,纳米纤维素为分散剂,丝素蛋白为界面改性剂,石墨烯为导电介质,开展柔性天然纤维基导电复合材料制备、组织性能分析及其应用研究。通过自组装和浸涂法,在纳米纤维、微米纤维及织物基体上构建出紧密贴合且连续的石墨烯(GNPs)导电网络结构,赋予天然基复合材料良好的导电能力,并应用于实际人体各关节弯曲运动信号监测。论文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以俄罗斯漂白针叶木纸浆(BSP I)、俄罗斯漂白阔叶木纸浆(BHP)为原料,采用机械疏解预处理与酸水解结合技术,首次获得长树枝状纤维素纳米纤维(CNFs),长度分别可达6.05μm(CBSP-DI)和5.36μm(CBHP-D);与未经疏解预处理提取的短枝纳米纤维素(CBSP I=1.26 μm,CBHP=0.92μm)相比,长树枝状纳米纤维素薄膜拉伸强度(CBSP-D I=113.47 MPa,CBHP-D=108.32 MPa)明显高于短枝纳米纤维素(CBSPI=89.18 MPa,CBHP=71.99 MPa)。本研究获得了一种新形貌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为高性能石墨烯/纳米纤维素复合膜制备奠定基础。
(2)以纤维素微/纳米纤维(CMFs/CNFs)为原料,石墨烯(GNPs)为导电填料,通过蚕茧提取的丝素蛋白(SF)为界面改性剂及成膜稳定剂,采用自组装沉淀法制备出结构均匀、性能稳定高石墨烯(GNPs)含量(50 wt%)的柔性导电复合纸。该结果得益于复合纸中分别作为支架、分散剂及界面增强剂的CMFs、CNFs、SF所形成优异的协同效应,使GNPs包覆于CMFs并在复合膜中均匀分布,构建出连续导电网络,使得双面平均电阻分别为39.0Ω及42.13Ω,平均拉伸强度达到49.29 MPa,并成功监测人体各关节(手指、手腕、肘部、膝盖)弯曲运动。在关节循环弯曲运动中,石墨烯复合纸是微裂纹传感机制,其中CMFs可有效阻碍微裂纹扩展,防止复合纸因频繁弯曲运动造成本质性断裂。石墨烯复合纸中的SF、CMFs、CNFs间形成的协同效应为后续构建导电纤维素织物和导电丝素膜奠定了理论基础。
(3)基于SF、GNPs及纤维素之间的协同效应,选用纤维素织物(CF)为基体,石墨烯(GNPs)为导电介质,纳米纤维素(CNCs)为GNPs的分散剂及成膜剂,丝素蛋白(SF)为界面改性剂,结合多次低浓度(1GC)与高浓度(2GC)CNCs分散GNPs溶液低温浸涂处理,获得了导电性能稳定的复合织物1SF@CF-1GC2GC2,其中复合织物平均电阻率仅0.08 Ω·m。通过模拟人体关节进行持久性弯曲运动及压缩、弯曲传感信号监测,分析对应复合织物表层形貌特征变化,确定柔性导电纤维素织物为裂纹为主、压缩为辅的传感机制;并成功进行实际人体各关节(颈部、手指、手腕、手肘、膝盖及足部)弯曲及非弯曲运动传感信号监测,形成稳定且规律的波形图。
(4)基于丝素化学结构及SF、CNCs、GNPs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选用天然柞茧壳为原料,进行脱胶、分层处理,剥离出厚度不同的柞茧丝素纤维膜,其中厚度为0.1 mm的丝素纤维膜(0.1SFF)平均拉伸强度高达33.8 MPa,应变可达26.5%,是性能优异的柔性三维网络基体材料。以0.1SFF为基体,采用多次低浓度(1GC)和高浓度(2GC)CNCs分散GNPs溶液低温浸涂处理,制备出高韧性且导电性能稳定的丝素纤维基复合膜,电阻率仅为0.02 Ω·m。该复合膜经PDMS封装,表层石墨烯/纳米纤维素薄膜有效抑制PDMS侵入阻断导电通路作用,保证柞茧丝素纤维复合膜稳定的导电能力。在后续压缩、弯曲及模拟人体关节进行持久性弯曲运动监测中,结合传感信号及复合膜表层形貌特征变化,确定其传感机制为裂纹传感机制,可有效进行实际人体各关节(手指、手腕、肘部、膝盖及脚底)弯曲及非弯曲运动传感信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