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钠金属电池
钠枝晶
近常温
石墨烯
摘要:
钠金属负极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166 m Ah g-1)和低的电极电势(-2.7 V vs.标准氢电极)。因此,由钠金属负极组成的全电池往往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同时,国内钠资源储有量高且价格低廉,在成本方面比锂电池更占优势。然而,由于其高反应活性及无主体转化特性,在电池循环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造成枝晶生长和不稳定的界面波动。不可控的枝晶生长会造成活性钠的逐渐损耗和电解液的不断枯竭,导致容量不可逆衰减。由于反应的进行,钠枝晶会持续增长,并刺破隔膜,导致正负极直接接触,使得电池短路,从而引发一系列爆炸安全风险。
本论文主要借助外部温度场,不掺入任何其他化学成分,实现钠金属电池循环过程中的稳定。分析温度与电流密度、沉积量之间的变化趋势,同时,深入探究了温度对Na+扩散、钠枝晶重新“结晶”的机理。为此,以温度为变量,分析均匀温度场对钠金属负极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本文通过构建恒定温度场,借助钠金属的低熔点(97.8℃)特性,以近常温(35℃)温度场,实现钠负极在循环过程中枝晶的重新“愈合”,从而得到新的平整致密的均匀钠负极表面。均匀致密的表面形貌有利于后续Na+的均匀沉积,从而抑制钠枝晶生长,减少副反应发生,进而降低极化,提升电极反应动力学。本实验通过SEM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场对钠枝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在组成的对称电池测试中,通过近常温(35℃)处理的对称电池能稳定循环500 h以上,过电压仅有82 m V。然而,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称电池表现出不稳定的电压,随着循环的进行,过电位逐渐升高,仅循环100 h后,过电位便超过150 m V。在Na||Cu半电池的测试中,35℃处理的Na||Cu半电池在循环200圈后,仍具有99%以上的库伦效率(Coulombic Efficiency,CE),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相反,在常温测试条件下(25℃)的Na||Cu半电池仅循环100圈后,CE便降低到50%以下。并且,在与磷酸钒钠(Na3V2(PO4)3,NVP)搭配组成的全电池中,35 ~oC处理的Na||NVP全电池具有117 m Ah g-1的较高初始放电比容量,循环320圈后,仍具有83.8 m Ah g-1的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71.6%。整个循环过程中,始终保持高达98%的CE。同时,SEM结果表明:35℃下循环,钠金属电池中粗糙且结构疏松的负极表面转变成平整且致密的钠负极。从而降低了SEI层的厚度并增强了其稳定性,达到抑制枝晶的效果。
(2)利用加热扩散的方式还原氧化石墨烯(GO),得到多孔且亲钠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由于氧化石墨烯经过高温瞬间的还原,使得材料微观结构分层,并与高温下的液态钠反应。这种rGO的毛细管作用与液态钠自扩散的方式得到了钠-石墨烯复合负极(Na@rGO)。以Na@rGO作负极的对称电池初始极化电压仅有50 m V左右,与Na||Na对称电池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经过长时间的循环后,极化电压快速增长,直到电池发生短路。为解决这一问题,并证明35 ~oC条件的适应性,在高温的条件下测试Na@rGO||Na。结果表明35 ~oC下的Na@rGO||Na比常温下的性能更好,极化电压在20 m V左右,循环后的电压分布稳定。在三维碳材料与高温条件的双重作用下,使得金属钠复合负极表面呈现均匀沉积,负极形貌保持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