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铜修饰石墨烯
镁基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摩擦学性能
摘要:
随着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不同行业领域对环境友好、轻质且高强度的镁基复合材料的需求逐渐攀升。鉴于石墨烯具备卓越的综合力学性能,它已成为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备受瞩目的理想增强体之一,由于石墨烯与镁的润湿性较差,两者只能形成结合强度较差的机械结合,使得石墨烯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仍然低于预期。在石墨烯表面镀覆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方法能够提高界面的润湿性和结合强度,有利于在镁基复合材料中充分发挥石墨烯的优异性能。
本文以石墨烯纳米片为原料,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法(EDTA法)和柠檬酸钠法(SC法)制备出Cu表面改性的石墨烯(Cu@GNPs),利用FTIR、XRD与XPS等手段表征表面处理前后各元素的状态及所占比重;通过粉末冶金法将制备的Cu@GNPs添加到镁基体中,并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摩擦学性能等进行测试,探究增强体对复合材料的影响规律;对其强化机制进行计算和分析,讨论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EDTA法(Cu@GNPs-1)和SC法(Cu@GNPs-2)制备Cu表面改性的石墨烯的最佳镀液pH值均为9,最佳加热温度分别为50℃和60℃。两种方法获得的Cu@GNPs表面的镀层均由Cu2O、CuO和单质Cu组成,由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与溶液中的Cu离子形成络合物,降低了镀液中Cu(OH)2的含量,Cu@GNPs-1的镀层中的Cu2O含量比Cu@GNPs-2中的低,CuO含量更高。总体而言,Cu@GNPs-2表面的镀层质量优于Cu@GNPs-1。
以Cu@GNPs(Cu@GNPs-1和Cu@GNPs-2)作为增强体,利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AZ31镁基复合材料。Cu@GNPs的添加为复合材料提供大量的动态再结晶形核位点促进晶粒细化,随着Cu@GNPs添加量的提高,Cu@GNPs-1/AZ31和Cu@GNPs-2/AZ31复合材料的晶粒尺寸逐渐减小,当Cu@GNPs的添加量为1.5 wt.%时晶粒最细小,但是当Cu@GNPs含量过高时(≥2 wt.%),因为其自团聚特性导致Cu@GNPs无法分散均匀,显著降低了晶粒细化作用。Cu@GNPs表面镀层中适量的CuO有利于在界面处生成适量的MgO,在Cu@GNPs与镁基体之间形成半共格界面,提高其界面结合强度,有助于载荷由软质的镁基体中转移到硬质的Cu@GNPs增强体中,使得复合材料的性能得到极大提高。
以Cu@GNPs-2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为例,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主要源于细晶强化和载荷传递强化。Cu@GNPs-2添加量为1.5 wt.%时,复合材料的性能达到最优,此时,增强体可以有效细化复合材料的晶粒,复合材料中细晶强化与载荷传递强化发挥主要作用,二者对总强化效应的贡献分别为32.7%与52.4%,随着Cu@GNPs-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中的热错配强化效果逐渐提高,Orowan强化对复合材料屈服强度的贡献相对较低。
随着Cu@GNPs-2含量、外加载荷和滑动频率的增加,Cu@GNPs-2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先减小后增大,复合材料中Cu@GNPs-2的质量分数为1.5 wt.%、载荷为6 N、滑动频率为0.5 Hz时所对应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最低,此时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为轻微的磨粒磨损。Cu@GNPs-2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提高依赖于Cu@GNPs-2在基体表面形成连续均匀的转移膜,阻止对偶球与镁基体的直接接触,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当Cu@GNPs-2添加量过高、载荷和频率过大时,由于转移膜的力学性能下降导致基体发生大量塑形变形,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包括黏着磨损、剥层磨损和氧化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