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啶虫脒
荧光偏振
核酸适体
T7核酸外切酶
氧化石墨烯
摘要:
啶虫脒作为一种农业杀虫剂,可有效地减轻农作物受害虫侵害和病害感染的情况,在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杀虫剂在农产品生产中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将会带来不利的后果,如农药的残留与累积危害问题。目前,杀虫剂对人体健康及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农药的实际残留情况开展精准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荧光分析方法因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稳定的特点而广受青睐,常被用于生物传感和免疫分析检测等技术领域。荧光偏振作为荧光分析技术的一种信号输出模式,不仅可以用于表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能够于物质的定量分析。然而,如何实现偏振信号的放大是分析方法构建研究中关键与核心技术之一。石墨烯纳米片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良好的稳定性、水溶性与光电性质。在分析方法构建中,不仅可以作为荧光强度信号猝灭剂,还可以作为荧光偏振信号放大的质量元件。核酸适配体是能够与靶标特异性结合的一段人工合成的核酸序列,因为其成本低、稳定性好、易于设计和变化,在分子识别中应用广泛。核酸工具酶能够对特定核酸结构进行识别和消化降解,从而使核酸产生多种变化形式以达到信号放大的目的。本论文旨在实现环境中农药啶虫脒的痕量检测,以构建快速、简便、精准的荧光分析方法为目标开展实验探索。首先,建立了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和氧化石墨烯介导的荧光强度与荧光偏振双信号分析方法用于啶虫脒的定量检测;其次,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再结合T7核酸外切酶辅助信号放大构建荧光偏振方法实现啶虫脒的高灵敏检测。具体内容如下:
(1)基于氧化石墨烯(GO)的荧光猝灭效应和质量放大效应,建立了一种荧光强度和荧光偏振双信号同时检测方法,用于农药啶虫脒的定量分析。标记有FAM荧光分子的核酸信号探针吸附在GO表面时,检测到较低的荧光强度和较高的偏振信号。当啶虫脒与其适配体结合后,释放的互补核酸探针与信号探针杂交而使其远离石墨烯,此时得到增强的荧光强度和降低的偏振信号。实验考察了不同浓度啶虫脒的荧光强度和偏振信号之间的关系,并对目标物识别时间、氧化石墨烯的浓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荧光偏振检测法的线性范围是0.005-50μmol/L,检测限为5 nmol/L,荧光强度的线性范围是0.05-500μmol/L,检测限为50 nmol/L。通过检测限结果的比较,荧光偏振方法的更为灵敏度;而从结果的偏差值分析,荧光强度法更稳定。该方法有望通过双信号的相互校正,使分析结果更准确。同时,基于适配体的高特异性识别能力,该方法显示出较好的选择性,并实现了对金银花、绿茶、芹菜叶、湖水和自来水中啶虫脒的加标回收分析。
(2)通过T7核酸外切酶(T7 Exo)与氧化石墨烯联合的荧光偏振信号放大机制,实现了对啶虫脒的高灵敏测定。在前一章的工作基础上,引入基于核酸工具酶的催化信号放大效应,以进一步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当啶虫脒与其核酸适体特异性结合后,释放的S1核酸链与S2/S3双链的突出单链端杂交,导致S2链的5’端成为凹陷端,并引发T7 Exo对该位置的识别和切割,依次分别释放出S1链和S3链。一方面,S1可以再次与S2/S3杂交进入循环切割,释放更多的S3链;另一方面,S3能够与体系中FAM修饰的信号探针(FAM-DNA)杂交,使FAM-DNA的5’端形成凹陷端也能够被T7 Exo识别切割,释放出游离的FAM荧光团,同时S3被释放并再与FAM-DNA杂交进入下一轮循环。由此,就形成多重“杂交-切割”循环而产生大量的单荧光团。单荧光团无法吸附在GO表面,荧光偏振信号较低。相反,体系中不存在啶虫脒时,S1链与适配体链能够稳定杂交,无法引发多重循环杂交和切割反应,单链信号探针FAM-DNA吸附到GO表面,显示出较高的荧光偏振信号。该方法对啶虫脒分析的线性范围是0.1-500 nmol/L,检测限为0.1 nmol/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