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墨烯暖宫穴位贴
原发性痛经
临床疗效观察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摘要: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来评价石墨烯暖宫穴位贴治疗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oea,P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明确其临床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从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激素及受体水平方面探求其干预效应机制,为石墨烯暖宫穴位贴的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1.临床先通过病例筛选表对PD病人的年龄、既往病史、月经情况等基本信息进行初步筛选。随后进行入组前的免费体检,具体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全项、心电图、妇科彩超以及对妊娠情况的排查。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74名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系统给出的随机号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去除中途脱落的4名受试者,最终统计人数为每组35例。每位患者凭借自身的随机号对应取贴分别进行三个月经周期的干预治疗和随访评价。最终以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CMSS)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来观察痛经症状的改善情况,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作为次要结局指标,从疼痛、睡眠、生活、不良反应等方面总体评估石墨烯暖宫穴位贴治疗PD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采集两组受试者的血液,检测血清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和前列腺素E2(PGE2)的表达水平,通过其表达变化验证石墨烯暖宫穴位贴治疗PD的临床效果。
2.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包括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建立PD大鼠模型是运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的方式,在分别干预后观察各组扭体潜伏时间、扭体次数以及扭体评分,子宫组织的脏器指数,HE染色法观察子宫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TNF-α、β-EP)、疼痛因子(PGF2α、OT)和性激素(E2、PROG)指标的表达变化,以及运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手段检测“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下丘脑的Gn RH、垂体的Gn RH-R、卵巢(FSHR、LHR)的蛋白表达和m RNA转录水平、子宫组织中的孕激素受体PR和环氧化酶-2(COX-2)的蛋白表达和m RNA转录水平,以此探究石墨烯暖宫穴位贴对PD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干预效应机制。
结果:
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患者基线期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2.治疗后,在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均有所改善,血清前列腺素F2α含量下降,前列腺素E2含量增加。两组组内对比,均P<0.05,说明两组对原发性痛经均有效。两组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的CM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石墨烯暖宫穴位贴治疗PD效果优于安慰贴。
3.安全性评价:本试验研究所用的两组药物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可用于临床治疗PD患者。
4.扭体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扭体潜伏时间缩短,30 min内扭体次数和扭体评分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扭体潜伏时间延长,30 min内扭体次数和扭体评分显著减少(P<0.01)。
5.子宫组织的脏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的脏器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子宫组织的脏器指数显著降低(P<0.01)。
6.子宫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呈单层柱状。腺腔及内膜间质未见充血、水肿及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有大量空泡样变性、凋亡,呈假复层柱状。腺腔内充血,内膜间质充血伴水肿,且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说明P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治疗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出现少量空泡变性、凋亡,呈高柱状。腺腔及内膜间质充血水肿程度较轻,仅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含量显著升高的指标有TNF-α、PGF2α、OT和E2(P<0.01),含量显著下降的指标为β-EP和PROG(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中含量显著下降的指标有TNF-α、PGF2α、OT和E2(P<0.01),含量显著升高的指标有β-EP和PROG(P<0.01)。
*** Blot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Gn RH、Gn RH-R、FSHR、LHR和PR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COX-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Gn RH、Gn RH-R、FSHR、LHR和PR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COX-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
***-time PCR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Gn RH、Gn RH-R、FS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