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层状双金属氧化物
氮掺杂石墨烯
四环素
吸附
光催化
摘要:
抗生素多是化学性质稳定、自然降解半衰期长且具有生物毒性的难降解有机物。四环素(TC)作为最常见的一类抗生素,因其价廉效优、使用量大,废水产生量较大,在各大流域水体甚至生活用水中均被检测到,成为亟待治理的典型新兴污染物。光催化技术被认为是低能高效、环境友好的针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热点技术,其应用关键在于光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光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对催化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同时,磁性特性对光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分离和回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备一种具备磁分离、吸附和光催化多功能的催化材料,以实现废水中四环素的高效降解,显得尤为关键。
层状双金属氧化物(LDOs)作为一种常见的吸附剂,是由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高温煅烧得到的。LDOs的层板金属具有可调性,通过改变金属元素组成,能够制备出兼具吸附和光催化性能的磁性材料。与此同时,石墨烯类碳材料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可有效吸附TC,且可为光生载流子提供迁移平台促进其催化效率。氮原子的掺杂可以提高碳材料的电导率,进而加速电子迁移。鉴于此,本研究选择分别具有潜在光催化活性和磁性的锌和铁作为LDOs主层板金属,利用无氧热解负载含氮有机物月桂酰谷氨酸钠(SLG)的锌铁LDH制备氮掺杂石墨烯复合锌铁层状双金属氧化物(N/G ZnFe-LDO),将其作为具有磁性的光催化剂用于水中四环素的去除行为和机制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前驱体SLG ZnFe-LDH,再通过“前驱体-无氧热解”法制备N/G ZnFe-LDO,通过调控有机物浓度、溶剂热温度、无氧热解温度等制备条件,结合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优选出N/G ZnFe-LDO最佳合成条件:有机物SLG浓度为0.1 mol/L、溶剂热温度为180℃、无氧热解温度为500℃。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表征可知成功制备了各元素组分分布均匀、磁回收性能良好的N/G ZnFe-LDO;紫外漫反射(UV-DRS)、莫特-肖特基曲线(M-S)、光电流(PC)及电化学阻抗(EIS)等光化学表征表明,该材料具有较强的光吸收能力、较低的禁带宽度(2.71 e V)及良好的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和分离率。
(2)最佳条件制备所得的N/G ZnFe-LDO对TC的去除效率达到84.67%,其中吸附占比24.69%,光催化占比75.31%。响应曲面法(RSM)结果表明,当投加量和TC浓度分别为0.1 g/L和25 mg/L时效果最佳(E=82.10%)。催化剂的投加量对TC的吸附效果影响最大,TC初始浓度对其光催化降解效果和总去除效果影响最大。溶液初始pH在6-7时,TC的去除效果和降解速率最优,而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吸附和催化效果均有所下降,酸性条件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3)利用吸附模型及产物表征分析N/G ZnFe-LDO对TC的吸附机制。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主导的单层吸附,且颗粒内扩散不是唯一控速步骤,其最大吸附量可达141.80 mg/g,吸附平衡时间为2 h。热力学表明该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升温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结合反应前后FTIR和SEM及zeta电位分析可知,N/G ZnFe-LDO对TC的吸附主要是金属络合及静电作用。
(4)利用屏蔽实验及电子自旋共振(EPR)检测分析N/G ZnFe-LDO对TC的光催化机制。结果表明,该体系中产生了光生载流子和·OH,·O2-,1O2,各活性物种对TC降解的贡献率排序如下:·OH>·O2->h+>>1O2。通过HPLC-MS对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体进行检测,推测其反应路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通过脱甲基、脱水、脱羟基、脱酰胺基及开环反应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另一种则是先羟基化之后再通过脱羟基、脱胺基、加成反应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然后矿化为CO2和H2O。
(5)N/G ZnFe-LDO复合材料在循环6次后仍保持较高的TC去除效率,且结构未出现明显改变,表明该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利用性。在共存离子实验中,常见无机阴离子(Cl-、NO3-、HCO3-)对TC去除的干扰较小,而H2PO4-因其可与金属络合并能清除自由基而严重抑制体系对TC的去除。N/G ZnFe-LDO在实际废水中对TC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反应过程中金属浸出量低于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制,表明该材料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