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石墨烯气凝胶
三维结构
吸附性能
光电性能
摘要:
石墨烯气凝胶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已经在多个特殊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包括电容器、催化剂载体、吸附剂材料、传感器、柔性电子器件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其多元化的应用为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缺乏一种通用的制备方法和标准化的性能评估体系,影响了石墨烯气凝胶之间的比较和应用。并且石墨烯片层在自组装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聚集和叠加,在三维材料中难以发挥其固有的吸附性能、热学性能等。本文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深入探讨了不同制备条件对石墨烯气凝胶结构和性能所产生的影响,旨在找出最宜的制备工艺条件,从而为后续实际应用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在最宜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制备了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多功能石墨烯气凝胶,并分别探索了其在吸附领域和光电学领域的应用。
(1)采用石墨作为起始材料,本文成功制备了氧化石墨烯。随后,选用了氧化石墨烯作为前驱体,并以L-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通过一步自组装的的化学还原法,成功地合成了石墨烯气凝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本章系统地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的浓度、还原剂的用量、还原过程的时长以及还原温度对石墨烯气凝胶微观构造和性能的影响。经过详细的分析,确定了后续最适宜的实验条件组合:GO溶液的浓度应控制在4 mg/mL,GO与L-抗坏血酸(LAA)的质量比应为1:2,还原温度应设定为95℃,并且还原过程持续6 h。在确定了这些最为适宜的实验条件后,再次制备了石墨烯气凝胶,并进行了多种分析表征。通过这些表征,明确地发现,经过还原组装后得到的石墨烯气凝胶,其热稳定性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2)以氧化石墨烯、L-抗坏血酸、纳米纤维素、正硅酸乙酯、1H,1H,2H,2H-全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简单的浸渍法制备了超疏水氟化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纳米纤维素与氧化石墨烯之间展现出了强烈的氢键相互作用机制,比表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气凝胶的吸附能力,FCGA-3.5对多种油品及有机溶剂的吸附能力是其自身重量的28~37倍;经过10次吸附脱附循环之后,可回收稳定性可以达到99.9%,具有良好的吸附循环使用性。TEOS和PFDMS中硅烷基团的存在使气凝胶的接触角高达153.3°,具有超疏水性;并提高了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的弹性,该气凝胶能承受自身重量的2400倍,在放压力后能完全恢复原始高度;FCGA-3.5在经过10次50%应变循环压缩测试之后,材料的最大应力依然保留了88%以上。
(3)以氧化石墨烯、L-抗坏血酸、铜纳米线、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为原料,制备了一种石墨烯-Cu@AMPS混合气凝胶复合相变材料。铜纳米线的引入,增强了复合材料导热性同时,利用铜纳米线外壳上的磺酸基使其能够均匀的分散在气凝胶中,从而构成了更加完整的导热网络。最高热导率达2.01 W/(m·K),比纯PW热导率提高了7倍之多。热导率的增加提高了热传导效率,从而提高了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石蜡的开始分解温度由191.35℃提高到215℃。复合相变材料可以表现出高达99.56%和98.79%的熔融焓和结晶焓效率。循环熔融焓和结晶焓的损失百分比分别仅为0.49%和0.53%,依然保持高潜热焓效率。高能量储存能力和优异热导率赋予复合相变材料出色的太阳能光-热-电转换效率。PW-CuNWs@PAMPS-GA(1:1)实现了有效的热能储存,光热转换效率达95.4%,即使在停止太阳光照射后,依然可以通过释放储存在相变复合材料中的热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电压输出。此外,电磁屏蔽能力也被应用于一些特殊应用中,除了气凝胶内部结构以吸收衰减为主的电磁屏蔽外,核壳包覆结构的铜纳米线提供了新的反射机制,平均SET达到了60.09 dB,即使在3个月后,其屏蔽性能未见明显衰减,为现代电子领域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