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霾污染
热带印度洋海温
南极海冰
CAM4
CESM-LE
摘要: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霾污染频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本文利用重建的霾日数据、再分析数据、CESM-LE和CAM4模式数据分析了与长三角冬季1月霾日数相关的局地气象条件,并重点研究了前期南极海冰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对霾污染的影响及物理机制,加深了对霾污染和南半球外强迫响应的了解。
结果表明:秋季南极海冰和12月热带印度洋海温与长三角冬季1月的霾日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别在1999-2017年关系加强,系数分别为0.66与0.6,可以通过99%的信度检验,并且两个南半球外强迫信号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12月热带印度洋海温增加,通过非绝热加热,1月在对流层高层激发异常的反气旋性环流,类似于MatsunoGill模态,随后在下游地区激发一系列的Rossby波列,将信号从热带地区传输至东亚地区,随后向日本海和阿留申群岛传播。长三角地区上空受气旋性环流控制,北部盛行异常的纬向东风,削弱东亚急流。从局地来看,受海温影响,在对流层激发了二级环流,长三角上层以干空气为主,在下沉运动的作用下削弱湿清除作用。下沉运动到达地面后,盛行偏南风,风速减弱,气温升高,再加上上层的暖空气异常,有利于减弱东亚冬季风。此外,在华北地区盛行西北风,其偏北风和南部的偏南风在长三角附近辐合,有利于霾颗粒的堆积。上述的这些有利条件都将加剧长三角地区的霾污染。CAM4模式的结果验证了上述的物理机制,并表明当海温出现正异常时更容易影响长三角区域的霾污染。
受大气环流的影响,秋季南极海冰与南印度洋-太平洋的海温梯度存在协同变化,借助海温梯度的记忆作用,异常的信号得以储存。海温梯度通过影响潜热和感热通量,导致12月热带印度洋的海温增加。通过该地海温的桥梁作用,将信号从南半球传至北半球,进而影响长三角冬季1月的霾污染。此外,在1999-2017年,海冰密度的趋势发生明显的转变,在2014年前呈上升趋势,而在2014年后呈下降的趋势,相应的海温梯度、热带印度洋海温、长三角的风矢量、霾日数也呈现一致的变化。利用CESM-LE数据设计的数值试验验证了上述的物理机制,表明了海冰和海温梯度的协同作用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