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二次无机离子
污染特征
二次转化
霾污染
长株潭城市群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逐步下降,但其仍是导致重污染天气发生的关键因子。二次无机离子(SO42-、NO3-和NH4+,SNA)已成为我国主要城市地区霾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两湖(湖南-湖北)盆地秋冬季PM2.5浓度和霾污染出现天数受“次盆地”地形、风场、外源传输以及下垫面类型变化影响而呈显著增长趋势,已成为一个新的区域性霾污染区。两湖盆地重要城市之一的长沙市和两个湖南省重点城市(株洲市、湘潭市)秋冬季PM2.5污染问题突出,特别是冬季霾污染过程中区域PM2.5浓度增幅可达100.0%~200.0%。
基于该背景,本研究利用环科院大气组分站2021年的PM2.5及SNA浓度的小时观测数据,揭示了长沙市PM2.5及其SNA的浓度水平以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沙市大气PM2.5浓度全年呈秋冬季高,春夏季低的特征。SO42-,NO3-和NH4+在PM2.5中的年平均质量占比分别为13.5%、13.2%和12.3%。其中NO3-对PM2.5质量贡献在冬季最高可达21.8%,SO42-对PM2.5质量贡献在初夏最高为20.2%,NH4+对PM2.5质量贡献的全年变化较为稳定,维持在12.5%左右。日浓度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PM2.5、SO42-和NO3-浓度在不同季节存在不同日变化特征,日间的化学生成作用对PM2.5、SO42-贡献较为明显,夜间的化学生成作用对NO3-更为明显。同时NO3-、SO42-的浓度并不受单一因素影响,而是受前体物浓度、大气氧化性、大气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低温更有利于NO3-浓度升高,而温度对于SO42-浓度影响较小,同时较高的相对湿度、大气氧化性均有利于NO3-、SO42-浓度出现高值。从全年两段典型PM2.5浓度超标天来看,SO42-的生成是导致夏季PM2.5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而NO3-的生成是导致冬季PM2.5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在2020年11月和2021年1月在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中4个典型站点进行PM2.5连续采样强化观测。结果显示,在冬季霾污染过程中,ρ(SO42-)、ρ(NO3-)和ρ(NH4+)(SNA)的增量约占PM2.5浓度增量的72.7%,其中ρ(NO3-)占41.2%,因此霾污染形成主要由NO3-生成所驱动。在霾污染过程的“污染阶段”,较高的气溶胶含水量(AWC)促使SNA快速二次转化,同时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的本地累积,在“消散阶段”,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值仍较高,PM2.5浓度的降低并不是由于SNA的二次转化减弱,而是一次排放的削减以及利好气象条件的形成;长株潭城市群冬季较高的AWC浓度、p H值以及较低的温度是导致ρ(NO3-)/ρ(PM2.5)值、NOR高于秋季的主要原因,同时在高AWC浓度条件下区域NO3-的生成主要以非均相反应为主。而受气溶胶p H值与生成速率影响,H2O2液相氧化SO2是长株潭城市群秋冬季SO42-的主要生成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