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固态锂电池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单离子导体
聚氧化乙烯
摘要:
能量密度和安全隐患成为当前制约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基于锂金属负极和固态电解质构筑的固态电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尽管无机固态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但其存在电解质/电极接触界面电阻高、脆性大以及难以加工等缺陷。相比而言,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凭借易加工、高柔韧性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电阻低等优势备受关注。在众多聚合物基体中,聚氧化乙烯(PEO)由于其成膜性好、溶解锂盐能力强以及价格低廉等优点成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热点。然而,单组分PEO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由于体系内结晶度高,导致离子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数低,进而易产生树枝状的锂枝晶并恶化电极/电解质界面,严重降低了锂电池的长期稳定性和循环寿命。通过在聚合物基体中引入填料构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是一种常见的策略,而填料的选择对于最终电解质的综合性能至关重要。单离子导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离子传导性材料,具有丰富的离子传输通道、良好的锂枝晶抑制能力以及便于调控的化学结构,因此在优化单组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方面极具前景。
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聚焦于单离子导体的结构设计并结合聚合物共混、构筑半互穿交联网络和引入无机纳米颗粒3种策略,对PEO基聚合物电解质进行改性处理,旨在降低电解质的结晶度,进而改善离子传导性能,从而大幅提升固态锂电池的长期稳定性和循环寿命。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氢键交联型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聚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调控是获得低结晶度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关键。基于此,本章中设计并合成了富含羟基的单离子导体聚合物即聚乙烯醇磺酸锂(SPVA-Li),将其作为改性填料通过聚合物共混法制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结果表明,SPVA-Li中的羟基能够与PEO基体中的醚基形成氢键相互作用,不仅能够降低体系内的结晶度从而增强链段运动能力,还赋予电解质良好的的机械性能(0.65 MPa)和热稳定性。同时,SPVA-Li中重复的磺酸基团可作为锂离子的传输通道,提升离子电导率(1.76×10-4 S cm-1@60℃),促进锂离子均匀沉积。得益于上述综合性能的提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与锂金属的界面稳定性得到了优化,组装的固态锂电池展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2)半互穿交联网络型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尽管上一章的研究中采用富含羟基的单离子导体聚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PEO基聚合物电解质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但聚合物共混法是基于聚合物链之间的物理作用,对分子链结晶性抑制以及离子传导性能提高相对有限。基于此,本章通过结构优化合成了自交联型单离子导体前驱体(ACA),将其作为改性填料采用条件温和的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化学键合的半互穿交联网络型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此方法避免了以往制备交联体系引入杂质(残留单体或活性自由基)的问题。结果表明,基于半互穿交联网络策略使得单离子导体能够在分子尺度上与聚合物基体均匀混合,有效破坏电解质体系内聚合物的结晶性从而促进离子传输。同时,交联网络中的磺酰亚胺基团与锂盐存在静电相互作用,促进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阴离子离域并在电池循环过程中构建氟化锂界面层,赋予电解质与锂金属优异的界面稳定性和锂枝晶抑制能力。因此,所组装的锂/锂(Li||Li)对称电池在0.1 mA cm-2@60℃的条件下可稳定循环900 h,锂/磷酸铁锂(Li||LiFePO4)和锂/钴酸锂(Li||LiCoO2)固态电池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高放电比容量。
(3)二维单离子导体聚合物刷构建有机-无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鉴于前两章使用的有机型单离子导体聚合物活性位点欠缺,难以构筑快速、连续的离子传输通道,直接限制了离子电导率的上升空间。因此本章通过引入活性位点丰富的无机纳米颗粒用于调控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和性能。具体地,通过氧化还原聚合法将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锂)(PSLi)嫁接到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的两侧,得到二维单离子导体聚合物刷(GO-PSLi),并将其作为无机填料引入PEO基体中制备出有机-无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一方面,大量分布均匀的PS-Li侧链提高了GO-PSLi纳米片的Zeta电位从而缓解无机填料在PEO基体的聚集;另一方面,活性位点丰富的GO以及PS-Li可以与PEO形成氢键相互作用,显著降低电解质的结晶度;同时,GO-PSLi无机纳米片物理化学结构稳定且含有大量的离子传输路径。因此,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展现优异的离子电导率(2.23×10-4 S cm-1@60℃)和高机械强度(1.26 MPa)。所组装的Li||Li对称电池在0.1 mA cm-2@60℃的条件下可稳定循环1100 h,显示出卓越的界面稳定性和锂枝晶抑制能力。相应的Li||Li Fe PO4也展现出优异的大电流充放电能力和循环稳定性。
(4)原位构筑三维交联结构有机-无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