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心脏代谢性共病
抑郁症状
组基轨迹模型
潜在类别分析
摘要:
背景:心脏代谢性共病(Cardiometabolic Multimorbidity,CMM)指一个个体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心脏代谢性疾病(Cardiometabolic Diseases,CMD),通常包括2型糖尿病、心脏病、中风,给全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是世界公共卫生领域重点研究问题。对共病的研究发现,同一患者同时发生多种慢性病不是随机的,而是由于存在的共同风险因素和生物学变化。既往研究显示,成年期心理问题与心脏代谢性疾病发病有关,抑郁症状又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有关抑郁症状与心脏代谢性共病之间联系的相关证据有待进一步补充。且以往少有研究考虑到抑郁症状在群体间的异质性问题,以及在随时间变化,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呈现不同的轨迹变化模式。因此,本研究基于潜变量模型对抑郁症状进行亚组识别和轨迹划分,以此探究与CMM之间的关联,筛选影响CMM发生的高危抑郁症状轨迹亚组,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横断面研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年的调查数据。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学信息、生活行为方式信息、慢性病史信息。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参与者,最终纳入14954名具有完整基线数据的参与者。流调中心抑郁水平10条目量表(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10,CESD-10)用于评估抑郁症状。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CESD-10条目划分,构建具有不同抑郁症状特征的潜类别亚组,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不同抑郁症状潜类别亚组与CMM患病之间的关系。
2、纵向研究采用CHARLS 2011-2020年的数据,在横断面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参与者,最终纳入9356名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基线未患CMM,且有2次以上的CESD-10评分数据。通过组基轨迹模型(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GBTM)对纵向CESD-10评分数据进行轨迹识别,以得到中老年人的抑郁发展症状轨迹,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抑郁症状轨迹在CMM事件上的发生风险,同时还探讨了抑郁症状轨迹与协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此外,本研究采用了敏感性分析来验证主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1、在横断面分析中,经筛查有14954名符合要求的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被纳入分析,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9.41±9.61岁,其中男性有7137例,占比47.73%,女性7817例,占比52.27%。373人报告CMM,CMM患病率为2.49%。在潜在类别分析中,依据模型拟合指标选择最佳抑郁症状潜分类,将抑郁症状潜分类划分为3组,分别为“低抑郁症状组(n=5764,38.55%)”、“过渡组(n=6227,41.64%)”、“高抑郁症状组(n=2963,19.81%)”,各组CMM患病率分别为1.82%、2.54%、3.71%,三组间CMM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状潜类别组与CMM关联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以“低抑郁症状组”为参考,“过渡组”发生CMM的比值比是“低抑郁症状组”的1.33倍(OR=1.33,95%CI:1.02-1.74),“高抑郁症状组”发生CMM的比值比是“低抑郁症状组”的1.87倍(OR=1.87,95%CI:1.39-2.53)。
2、在基于纵向数据的分析中,基线9356名研究对象被纳入分析,截至研究终止时间2020年共有1261人报告CMM,CMM发生率为13.48%。组基轨迹模型拟合了3个抑郁症状轨迹亚组,分别为“抑郁症状低风险组”(n=4854,51.88%)、“抑郁症状风险增加组”(n=3540,37.84%)、“抑郁症状高风险组”(n=962,10.28%),各组CMM发病率为9.50%、15.31%、26.82%,三组间CMM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Cox模型控制其他协变量的情况下,“抑郁症状风险增加组”发生CMM的风险是“抑郁症状低风险组”的1.60倍(HR=1.60,95%CI:1.41-1.82);“抑郁症状高风险组”发生CMM的风险是“抑郁症状低风险组”的2.67倍(HR=2.67,95%CI:2.27-3.14)。在有完整5轮CESD-10评分数据集的分析中,我们的主要研究结果仍然稳健。
结论:首先,CESD-10题项在中老年群体中存在内部群体异质性,可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抑郁症状特征组别,分别为“低抑郁症状组”、“过渡组”和“高抑郁症状组”。相较“低抑郁症状组”人群“过渡组”和“高抑郁症状组”人群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