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病共病
影响因素
共病模式
摘要: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鸡西市恒山区中心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慢性病共病现况、共病模式和影响因素。保护高危险人群,加强卫生资源利用率并对预防慢性病、共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黑龙江省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现场调查、社区卫生体检获取中心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失能情况,生活方式,检验数据及慢性病共病患病情况等。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通过SPSS 2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统计描述指标;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共病模式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
结果:1.共回收调查问卷1635份,有效问卷1560份,回收有效率为95.41%。鸡西市恒山区中心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7.82%,共病患病率为44.61%,在患共病人群中,患病数量为2-8种,构成比分别为49.71%、31.61%、12.50%、3.59%、1.87%、0.57%、0.14%。
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比较,80-85岁患病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556,P<0.001);不同性别比较,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χ2)=12.699,P<0.001);不同婚姻状态组比较,丧偶人群患病率高于已婚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2,P=0.002);不同学历组比较,初中组患病率低于未上学组和小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79,P<0.001);不同工作状态比较,离退休组患病率高于无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7,P<0.001);不同职业比较,其他职业组患病率高于无职业组、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组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90,P<0.001);失能组慢性病共病患病率87.50%高于非失能组4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2,P=0.001);不同锻炼频率比较,不锻炼组患病率高于每天锻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4,P=0.006);中心性肥胖组患病率50.34%高于非中心性肥胖组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22,P<0.001);按BMI不同组间比较,超重组与肥胖组患病率分别高于正常组与偏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92,P<0.001)。
3.多因素分析结果:婚姻状态、失能情况、饮酒情况、BMI是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其中丧偶(OR=1.431,95%CI=1.053-1.944)、失能(OR=8.649,95%CI=1.851-40.420)、饮酒(OR=1.901,95%CI=1.242-2.908)、超重(OR=1.780,95%CI=1.376-2.303)、肥胖(OR=2.162,95%CI=1.511-3.093)是慢性病共病的危险因素。
4.慢性病共病模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共病模式与按照性别分层后情况不同,其中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共病模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病模式有5簇聚类包括2簇1种慢性病、1簇2种慢性病、1簇3种慢性病、1簇4种慢性病;其中女性共病模式结果显示有7簇聚类,其中包括5簇1种慢性病和2簇3种慢性病;男性共病模式结果显示有5簇聚类,其中包括2簇1种慢性病、1簇2种慢性病、1簇3种慢性病和1簇4种慢性病。
结论:
1.鸡西市恒山区中心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7.82%,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4.61%,同时两种疾病共病人数较多占慢性病共病人群的49.71%。慢性病共病主要以高血压+与高血脂+为主。
2.丧偶、失能、饮酒、超重、肥胖是慢性病共病的危险因素。
3.该社区的共病模式存在性别差异,慢性病共病模式主要分为危险因素与血管改变疾病簇和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疾病簇。其中男性的共病模式更能代表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