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近地面风速
PM2.5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WRF-3DVAR
摘要:
位于华北平原的京津冀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气象要素的共同作用,大气污染事件频发,冬季PM是该地区主要污染物之一。大气边界层结构和近地面风场是大气污染物传输扩散的重要驱动因子。因此,大气边界层和近地面风速模拟准确度直接影响空气质量模式对PM的模拟效果。本文选取了2020年1月13日至2月13日作为冬季PM污染的研究时段,基于研究时段京津冀地区PM最优模拟选择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利用京津冀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及WRF-Chem和WRF-3DVAR(三维变分)开展京津冀地区气象资料同化及空气质量模拟应用的研究,评估同化气象观测资料对近地面风速和大气污染过程中PM模拟的改进效果。(1)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京津冀地区近地面风速及PM模拟的影响评估为了研究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近地面风速和PM浓度模拟的作用,选取YSU、MYJ和ACM2三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京津冀地区同一污染过程进行模拟评估,结果表明:三种边界层方案对近地面风速的模拟存在差异,北京、天津、沧州、石家庄和邢台均为YSU方案模拟的风速与观测值偏差最小,该方案对京津冀地区近地面风速的模拟效果也是最好的。使用三种边界层方案分别模拟PM浓度,可以看出三种边界层方案均可较好的表现出PM逐日变化特征。利用多统计量评估三种边界层方案对PM模拟的影响,发现无论是清洁日还是污染日,YSU方案模拟效果均为最好,其次为ACM2方案。对京津冀地区PM浓度、风速和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PM浓度与这两种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趋势均呈反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污染过程(1月17日至19日)中PM浓度、风速、边界层高度和温度的逐小时变化特征,风速增大、温度升高以及边界层高度的抬升会使PM浓度降低。模式对气象要素模拟的准确度会显著影响PM模拟结果。因此,选择最优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提高空气质量模拟的关键问题之一。(2)WRF-3DVAR气象观测资料同化对京津冀地区冬季近地面风速和PM模拟的改进利用2020年1月13日至2月14日京津冀地区WRF模式模拟的一日两次预报结果,采用NMC方法统计适用于京津冀地区和研究时段的背景误差协方差(B),得到B的特征向量、特征值和特征长度尺度,并对三层嵌套各区域B的统计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区域背景误差协方差的统计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表明背景误差协方差与模拟区域的分辨率和地理特征密切相关,统计特定区域背景误差协方差对变分同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基于WRF-3DVAR和WRF-Chem模式,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循环同化和模拟预报,针对2020年1月13日至2月13日冬季PM研究时段,分别评估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对近地面风速和PM模拟的改进作用,结果表明,同化和无同化的控制试验对京津冀地区逐日风速变化模拟效果良好,但均存在高估现象。利用多统计量评估发现,同化气象观测资料改进了近地面风速的模拟结果。选取2020年1月17日至19日的污染过程进一步细化分析。该污染时段内,北京、天津和保定近地面风速模拟的改进效果较为明显。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在36小时以前具有较明显的改进作用。无同化的控制试验对京津冀地区污染区域PM浓度的模拟存在高估现象,同化试验削弱了控制试验模拟的风场辐合强度,同时增高了边界层高度而使PM模拟浓度降低。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对PM模拟的改进作用仍存在时效性,在12~24小时改进效果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