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遗址区
空间正义
良渚古城遗址区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摘要:
大遗址区是“历史—空间—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基于大遗址文化遗产资源而形成的集历史资源、当代发展和文化空间于一体的特殊社会空间,是兼具地理学区域形态和社会学空间形态的物质与非物质空间,是保护与发展交错、多方资本博弈的复杂空间。囿于文物保护政策所限,大遗址区内部及周边区域往往出现明显的空间隔离、空间异化等空间非正义问题,引发了对中国大遗址区空间正义和社会公平问题的反思。因此,本研究将运用元综合方法建立适用于中国大遗址区的空间正义研究框架,从“历史—空间—社会”视角厘清当前中国大遗址区空间正义的生产过程、分配结果和演变逻辑,揭露大遗址区空间非正义问题的产生根源和生产过程,凝练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遗址区空间正义实现路径。首先,本研究将中国大遗址区实际同空间正义理论相结合,构建起以空间正义理论为主,以外部性、集聚经济、增长极等经济学理论,权利几何学、府际关系、跨界治理、增长机器等政治学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等心理学理论为辅的中国大遗址区空间正义研究框架。其次,本研究以良渚古城遗址区为实证案例,在对其经济社会和空间正义现状进行宏观梳理基础上,从微观视角对遗址区内的典型村落长命村和港南村进行田野调研和深入剖析。最后,在对西班牙梅里达考古遗址、秘鲁卡拉苏佩圣城、法国比布雷克特考古遗址和中国殷墟进行案例分析基础上,引入“过程辩证法”,从空间价值正义、空间生产正义和空间分配正义视角探讨中国大遗址区空间正义的实现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认为:(1)空间正义理论对中国大遗址区保护与发展研究具有适用性和重要价值,大遗址区普遍体现出明确的“资本三次循环”特征和多种资本(元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博弈特征,二者交错在“历史—空间—社会”中。(2)文化资本的“隐蔽性”是大遗址区空间非正义问题产生的关键因素,国家权力积极引导和集体行动自发推进是大遗址区实现空间正义的重要方式。(3)良渚古城遗址区内已基本实现空间正义,其空间生产正义程度较高、空间分配正义程度相对较低,已形成明确的内在逻辑且当前正面临着严峻挑战。(4)在大遗址区研究中,价值正义是空间正义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正义是桥接价值正义和分配正义的关键,分配正义是空间正义的外化,是各类资本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5)空间生产正义同空间分配正义互为影响,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决定分配”。因此,大遗址区内的空间正义是一种“差异正义”,应进行分区分类分段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