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石器文化
环境演变
人类活动
考古遗址
自然剖面沉积物
区域差异
摘要:
全新世是离现今最近和与现代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一段地球历史。全新世以来环境特征及其演变同古代人类活动发展演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探讨其规律和机制,不论对现在还是未来协调人地关系都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多样,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开展人地关系研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中下游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新石器文化自10ka BP前起步,经历了几千年的持续发展,大致6ka BP之后,新石器文化开始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早期文明化进程、社会发展水平和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曾处于全国前列。但至4ka BP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快速衰落,经济社会水平出现了明显的退步。这一文明兴衰的演化历史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n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典型考古遗址(屈家岭遗址、田螺山遗址、良渚遗址)入手,在野外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对开挖的自然剖面沉积物进行系统取样,通过粒度分析、磁化率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孢粉分析,OSL和AMS14C年代测定,结合地貌学和考古学等多学科,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全新世的环境变化及其对新石器晚期古文化兴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差异的讨论。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n 1)8-6ka BP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期间的气候最适宜期,暖湿程度很高,有利于稻作农业的开展,为古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之后暖湿程度开始下降,5.5ka BP左右的全球性气候事件在该地区也有一定的表现,但该地区总体上水热条件仍然较好。5-4ka BP气候虽有起伏,但幅度不大。而且当气候表现为温凉略干的特点时,湖群开始萎缩,陆地面积扩大,恰恰是有利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河网密布的低平原地貌、易于湿耕的冲积淤泥土质等环境条件下,在发达的稻作农业和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基础上,形成了高度发达的新石器文化,这一时期的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可能已经进入初期文明时代。\n 2)4ka BP前后长江中游地区的暖湿程度明显下降,长江下游地区的暖湿程度也有所降低。气候变化通过对经济形态的影响,促进或制约着古文化的发展。该地区生产方式以单一的稻作农业为主,对水热条件的要求较高,暖湿程度降低必然影响农业生产,不利于古文化发展。但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古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有限,该区仍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湿生环境广泛存在,气候变化幅度不足以从根本上对当地人类的生产生活等造成决定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不是新石器文化全面衰落的主要原因。\n 3)4ka BP前后长江中下游气候暖湿程度降低,同期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剧主要受构造沉降、海面上升和泥沙淤积的影响。全新世海面上升对长江水流的顶托作用抬高了长江及其支流的水位,海面的上升导致冰后期长江河谷泥沙加积,随着河床的抬高,洪水期排泄不畅,加重了洪灾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持续的构造沉降同长江水位上升相叠加,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的程度。\n 4)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衰落不可能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应该是多种因素的合力造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在经历了长期的繁荣发展后,社会结构日益趋向复杂化,土地资源开发日趋饱和,人类活动的范围逐渐向平原低地扩展,同时因江湖水位的波动上升而引起的洪患加剧,这种社会发展过程和流域内水文变化过程的矛盾,在新石器晚期特别突出。上述诸多要素造成人地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进而导致聚落解体、农业倒退、人口急剧减少,这可能是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最终衰落的主要原因。\n 5)各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都有一个复杂的演化历史,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面貌,在同一时期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环境条件的变化是造成这种文化演化和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因为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社会组织结构对自然环境的成功适应,会引起文化面貌的变化,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异,会导致文化面貌的差异。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即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制造工艺的提高和对资源利用的拓展,以及不同地区文化的传播扩展与交流也是造成地区间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