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良渚文化
文化层及上覆黄粉土
元素含量
Sr-Nd同位素组成
物源分析
摘要:
良渚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极为重要的文化之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文化的突然消亡,对当下关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文献调研以及与现场考古人员的交流发现,良渚遗址文化层上覆盖的黄粉土与良渚文化的消亡有着重要联系。为了研究黄粉土的物质来源,我们对良渚古城西城墙、玉架山遗址、古河道遗址的文化层和上覆黄粉土进行了样品采集,同时参照古城遗址周边环境,在可能是黄粉土物质来源的东苕溪、大遮山、钱塘江等地也采集了部分河流沉积物样品。对所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Sr-Nd同位素分析。常量元素数据表明,黄粉土的风化程度比良渚文化层物质略低。东苕溪、大遮山的物质来源与太湖比较接近,与良渚文化层和上覆黄粉土差别较大。钱塘江下游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则与东海、长江较为一致。微量元素物源分析结果表明,文化层和黄粉土的物质来源比较相似,且与钱塘江、东海、长江、太湖比较接近,与东苕溪、大遮山存在明显差别。微量元素环境分析结果表明,黄粉土和文化层的沉积环境都属于海陆过渡相。对比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后发现,虽然不同遗址点的文化层的Sr-Nd同位素组成较为分散,但其黄粉土的同位素组成均一性较好,表明不同良渚遗址的黄粉土物质来源是一致的。钱塘江下游与中上游的Sr-Nd同位素组成有较大差异,且钱塘江下游的同位素特征与东海和长江比较接近。黄粉土与钱塘江下游的Sr-Nd同位素组成一致性较好,且都在长江和东海沉积物的分布范围内。而古城周边的大遮山、东苕溪,其沉积物同位素特征与良渚文化层和黄粉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表明它们的物质来源差别较大。以上地球化学结果分析表明,良渚文化层上覆的黄粉土物质并非来自近源的大遮山和东苕溪,也就是说,大遮山的山洪或东苕溪的洪水都不是引起良渚文化消亡的原因。考虑到黄粉土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钱塘江下游、长江下游以及东海的沉积物值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当时海平面上升引起的东海海侵或长江下游的洪灾,都有可能导致了良渚文化的消亡。